
大教育家孟子和卢梭都坚信人性本善,认为人性之恶源于后天环境的影响。我们来深入比较一下他们的核心教育观点。
1. 思想内涵的比较
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强调社会习得的性善理念,深深依赖教育的重要性。孟子认为人性本质上是道德的,这些道德属性如“仁义礼智”等,虽然天生具备,但需要通过社会学习和经验来发展和完善。人性的善良是人类进化的结果,这种结果成为进一步发展的起点和内在动力,教育过程就是扩充本性的过程。
与孟子相似,卢梭也认为教育和学习是人的必经之路,必须遵循人的内在本质,激发人的自觉。他主张人的天性中包含了自爱心和怜悯心这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让人的本性得到自然发展,人就会趋向于善良。同时他也强调,人们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都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2. 对于恶的解释相同
孟子和卢梭都认同人性的恶源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扭曲人的本性。他们认为社会的各种因素,如道德、贫富差距等都会对人的本性产生影响。
3. 对于恶的解决方法不同
孟子主张通过道德教育来引导人向善,通过增强人的善良本质来消除人性的恶。他认为道德教育能够启迪人的“仁”性,从而使人趋向于善良。而卢梭则主张彻底改变现存的社会制度,建立一个理性的王国。他强调应该顺应人的自然发展,让人在自然环境中自由成长,充分发挥其潜能。他认为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才能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
4. 关于教育之外的影响因素
孟子认为人性的完善不仅仅依赖于教育,还与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他强调了物质生活条件对道德的影响,认为物质生活的丰富有助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而卢梭则认为教育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包括天性、人为教育和事物的影响。他强调了天性教育的重要性,但也认识到人为教育和事物教育在塑造人性格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是这三种教育共同影响的结果,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我们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