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由心生,境由心造”,我们的外在表现其实是由内在的世界所决定的。
这句话如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会因个人的能量、认知层次和觉知状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每个人其实都活在自己的认知世界里,认知的不同造就了个体间的差异。如果我们能量较低,认知层次有限,我们可能更容易过度解读外界信息,容易受到负面影响的引导,让烦恼和痛苦随之而来。
例如,陷入抑郁的南容趎会过度解读自己的言行对他人的影响,害怕他人的评价和依赖,如同在社交软件中一条未及时回复的信息就能引发无数猜想和演绎。很多时候,我们心中的痛苦并非完全由外界事件引发,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对事件的解读和推理所致。从低维认知看,困难可能如巨石般阻碍前行;而从高维认知看,一切皆可尘埃落定。
秦失吊唁老子时,领悟了生命的真谛。真正的生命是那无形的“精神”,在大道的推动下暂时寄托于形体之中。形体的消逝并不意味着一切的终结,无形的精神将在道的推动下继续存在。生死的真相是客观存在的,就像自然规律,而我们常常因为人为意志的推理演绎而陷入困惑和恐惧之中。放下执念,才能走向更高的境界。对于生死问题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情感和问题都需要这样做。回归清静空明的状态是我们与自然宇宙合一的关键。一念之间,我们可以走向不同的世界。回归清静不仅能化解外在的障碍,还能让我们的心愿自然实现。回到初心是达成和谐与美满的关键所在。关于“相由心生”,南伯子綦的故事也说明了这一点。他过度解读面相结果并陷入忧虑之中,最终他的担忧成为现实。这并非命运的安排而是他执念的投射。放下执念才能真正回归和谐之境。庄子的智慧告诉我们:“莫若释之不推”,放下思虑才能与自然宇宙和谐共存。《南华》中的智慧启示我们,外在的世界是我们的意识所创造出来的世界当我们在内心深处不断推理和解读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创造自己的现实放下执念回归清静才能真正地拥抱生活的美好感谢阅读愿您福泽深厚生活美满。——白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