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雨润物生,惊蛰唤醒沉睡的生灵。”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春天的第三个节气。古时称为“二月节”,标志着仲春之始。今年惊蛰交节时刻在3月5日22时43分34秒,太阳行至黄经345。
惊蛰之名,描绘了生物对季节变化的感知现象。随着春气萌动,春雷轰鸣,唤醒了那些在冬季潜地底或洞中的小动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万物在震动中苏醒,雷为震动之声,因此称之为惊蛰,意味着蛰虫被惊醒而出。”尽管昆虫并不能听见雷声,但气温上升才是结束冬眠的真正原因。
此节气最初名为“启蛰”,因避讳汉代景帝刘启之名而改为“惊蛰”。这一名称更为生动,至今仍在汉语文化圈中广泛使用。尽管在日本仍保留“启蛰”的叫法。在汉代初期,启蛰曾是排在雨水之前的节气,但后来被调换位置,可能是因为古人观察到正月打雷较为罕见,因此将惊蛰移至二月。
古人将惊蛰细分为三候:“桃花初绽、黄鹂鸣叫、鹰化为鸠”。对应的是桃花开始盛开、黄鹂鸟开始鸣唱,以及某些动物换羽变貌的现象。在二十四花信风中,惊蛰时期的花信风包括桃花、棠棣和蔷薇。
农民对惊蛰节气非常重视,视其为春耕的开始。农谚有云:“到了惊蛰节,锄头就得忙起来。”惊蛰前一天是“春龙节”,即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晚上繁星点点时,在野外向东望去,可见东方苍龙星座的龙角升起,因此称之为“龙抬头”。人们认为龙掌管云雨,龙抬头意味着雨水增多,因此要及时播种,确保秋收。
惊蛰时节,各地有许多独特的民俗活动。有些地方会举行除虫仪式,清除刚出现的害虫以确保庄稼丰收。部分地区全家欢聚一堂,吃“炒虫”,寓意消灭害虫、人畜安康。“炒虫”并非真正的虫子,而是如玉米、黄豆等食材。还有些地方的人们会手持燃烧的香条和艾草,熏家中四角和墙缝,以驱赶复苏的蛇、虫、鼠、蚁,并去除霉味。
过去在惊蛰时节还有吃梨的习俗,“梨”与“离”谐音,吃梨象征着远离虫害。惊蛰时节气候多变,空气干燥,人容易口渴舌燥,梨水分充足,有助于润肺止咳,符合养生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