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诗经》概览
授课时长:11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全面了解《诗经》的内容分类、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诗经》的艺术特色及其风雅精神。
2. 《诗经》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并与西方文学如《荷马史诗》进行对比。
教学过程:
一、《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作为诗歌的源头,其在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诗经》是先秦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二、《诗经》的命名与背景
1. 释名:《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后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但并未被视为经典。直到汉代,因官方推崇,它才被誉为儒家经典,因此得名《诗经》。
2. 《诗经》共有305篇,是一部配合音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三、《诗经》的编集与流传
关于《诗经》的编集,历史上存在多种说法,如采诗、献诗、删诗等。其中,采诗说认为西周王朝按照古制每年派出采诗官收集民歌,以了解民情。而献诗说则认为是诸侯百官为献给天子而献上诗歌。删诗说则是由司马迁提出,认为孔子从众多古诗中删定编集而成,但这一说法存在争议。
四、《诗经》的分类及内容
《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是地方民间音乐曲调的意思,包括15个地区的乐歌;“雅”代表王畿附近的乐曲,分为“小雅”和“大雅”;“颂”则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作品产生的年代大致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跨越了大约500年的时间。其地域特征鲜明,主要产生于北方的黄河流域,并向南扩展至江汉流域。
五、《诗经》的流传与“四家诗”
《诗经》在汉代被广为流传,当时形成了鲁、齐、韩、毛四家诗说。其中,《鲁诗》由鲁人申培公传授,《齐诗》由齐人辕固生传授,《韩诗》由燕人韩婴传授。虽然三家诗在魏晋以后失传,但《毛诗》因其深厚的学缘和东汉大师郑玄的注解而得以流传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