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全诗

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全诗

十里繁华灯光,烟水氤氲掩映古老隋宫。小舟在柳岸间悠然穿行,缓缓前行,明月皎洁照入帘栊之中。

二十四桥水波荡漾,谁还记得那位玉人在小亭中吹笛的情景?那红艳的草又如何能感知的恨意,依旧在栏边笑迎春风。

注:玉人指的是朱贵儿。相传隋炀帝春游时,曾让她在二十四桥上。后来江都发生兵变,二人双双被杀。

据《隋炀帝艳史》记载,某个月色朦胧的夜晚,隋炀帝与萧后及十六院夫人等,在新建的一座桥梁上赏月。朱贵儿被命令吹紫竹箫,箫声悠扬宛如云朵之响。当时并未给这座桥命名,后来萧后提议以同游者二十四人之数为桥命名,故名二十四桥。

《定二十四桥》以扬州的美景为背景,借隋炀帝的故事抒发对兴衰的感慨。以下是逐句评点:

上片评点:

1.“十里繁华灯光,烟水氤氲掩映古老隋宫。”这句话通过描绘繁华的灯光和烟水景色,展现了隋宫的繁华盛景,同时也隐历史的厚重感。

2.“小舟在柳岸间穿行,缓缓前行,明月皎洁照入帘栊之中。”这句话通过微观的视角,描绘了舟行月下的静谧景象,同时也借月之永恒反衬人世无常。

下片评点:

1.“二十四桥水波荡漾,谁还记得那位玉人在小亭中吹笛的情景?”这句话通过设问的方式,将读者的思绪推向历史深处,玉人吹笛的情景成为了王朝兴衰的注脚。

2.“那红艳的草又如何能感知的恨意,依旧在栏边笑迎春风。”这句话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草的无知与历史的沧桑,以乐景写哀,增强了历史的荒诞感。

整体特色:

1.时空交织:通过描绘古今交错的场景,将历史与现实、繁华与衰败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时空感。

2.反衬手法:通过描绘美丽的景象来反衬历史的兴衰,通过描绘草的鲜妍来反照王朝的,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3.典故新诠:对朱贵儿的故事进行了新的解读和诠释,将其从单纯的叙事中抽离出来,升华为对权力幻灭的象征。

此词以美丽的景色来抒发对历史兴衰的感慨,通过一座桥梁来历史的沧桑,展现了怀古词的幽邃苍凉。


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全诗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