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们家乡,清明节祭祖扫墓(当地人称之为挂青)是一种传统习俗,通常都是在清明节当天进行。村里有一户人家却提前很长时间就已经完成了祭扫。由于这户人家常年居住在此,并没有外出远游,不存在因时间冲突而无法在清明期间扫墓的情况,为何他们如此早地进行祭扫活动呢?出于好奇,我询问了村里的长辈。
长辈们告诉我:“人家挂的是社青”,并向我解释了“新坟不过社,老坟不过清明夜”的习俗。所谓“新坟不过社”,其中的“社”指的是一个特定的节气,即春分后的第五个戊日,在农村也称为“社日”。而“新坟”则是指下葬不足三年的坟墓。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刚下葬不足三年的新坟,扫墓挂青必须在春社节当天或之前进行。就像村里那户人家,其长辈去年过世,按照当地风俗进行“挂社青”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我进一步询问,为什么给新坟“挂青”不能超过“社”呢?难道清明再扫不行吗?长辈们给我讲了一个传说。相传,刚去世的人来到一个新的世界时会感到无助和孤独,势单力薄。阳世的亲人送去的祭品可能会被其他“人”抢夺。而社日是冥界的法定接收日,只有在社日前送去的祭品才能被新亡的人完全接收。如果在清明期间送去祭品,可能会无法送达。只能在春社前给刚去世的亲人扫墓“挂青”,并烧寄祭品。
说到“老坟不过清明夜”,这句话的意思也很明确。过了清明夜,这个节气就结束了,此时再上新坟扫墓“挂青”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
相信大家都已经理解了这句俗语“新坟不过社,老坟不过清明夜”的含义。以后在农村看到有人在清明前“挂社青”,也就不必感到奇怪了。各地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虽然我们可能不完全认同,但我们应该尊重并遵守当地的习俗。对于这一现象,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