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小课堂——猫为何要捕鼠
关于猫为何要吃老鼠这一问题,各种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都有诸多解释。科学家们经过数百年的研究探索,揭示了背后的生物学原理。当猫不再捕食老鼠时,它们的夜视能力会逐渐下降,最终可能导致夜间活动能力丧失。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生物学教授穆勒博士为我们揭晓了答案。
穆勒博士发现了一种名为“牛黄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哺乳动物的夜间视觉能力。猫无法自行合成牛黄酸,如果体内长时间缺乏这种物质,它们的夜视能力会逐渐衰退,严重时甚至会丧失夜间活动能力。幸运的是,老鼠体内却含有丰富的牛黄酸。猫需要不断捕食老鼠来补充体内的牛黄酸,以保持和提高自身的夜视能力。这也是它们生存的一种方式。
在现代城市中,猫的夜视能力处于一个恶性循环之中。由于城市中猫捕鼠的机会减少,它们的夜间捕鼠能力逐渐下降。而这种能力的下降又反过来减少了它们捕食老鼠的意愿。对此现象,穆勒博士的研究成果引起了眼科医学家的浓厚兴趣。
在医学领域,有一种名为“顽固性夜盲”的病症困扰着许多医生。这种夜盲并非由缺乏维生素A引起,但其发病机制却不清楚。于是,医生们尝试应用穆勒博士的研究成果,设想这类患者可能也缺少牛黄酸。于是他们让病人尝试食用一些鼠肉。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发现,食用老鼠肉后病人的眼睛中的视紫红质数量增加,增强了杆状细胞的感光性能,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夜视能力。这一发现无疑为治疗“顽固性夜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内容根据穆勒博士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医学实践整理而成,希望读者能从中了解到猫吃老鼠背后的生物学原理以及医学价值。安徽理工大学生物科普协会为您分享这些科普知识,让我们一起探索生物学的奥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