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诗又称《渭城曲》或《赠别》,是唐代人们非常喜爱的一首送别歌,被唐人谱入乐府,流传广泛。
诗的开头,便交代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及周围的景象。那“青青柳色新”的描述,不仅告诉我们这是春天,更营造了一种离别的伤感氛围。自古以来,杨柳与离别似乎总是相伴相随,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开始,杨柳便成为了诗歌中代表离别、送别、惜别的意象。
如同许多七绝名篇一样,诗的前两句只是为后面的情感铺垫。重点在后两句:再喝一杯酒吧,西出阳关后,便再无老朋友相伴了。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的尽头,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西行出阳关,便意味着踏入陌生的土地,饱受旅途的孤独和艰辛。这看似平常的话语,却深深地触动了他人的离别之情。
虽然唐代诗人多潇洒豪放,对离别看得淡然,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得旷达豪迈。但在真正面对离别时,谁又能完全摆脱离愁别绪呢?
王维的这首诗在唐代的离别场合特别受欢迎,成为诗人常用的故实。如白居易的“最忆阳关唱,真珠一串歌”,刘禹锡的“旧人惟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李商隐的“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等诗句都反映了这一点。据说唐人唱这首诗时,“至‘阳关’句,会反复歌唱,称之为‘阳关三叠’。”
此诗在格律上采用了特殊的格式,被称为“折腰体”,即第二句和第三句失粘。这种变格在唐诗中并不少见,如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和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等诗也是同样的格式。
此诗在流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异文,例如“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有人写做“客舍青青柳色春”,也有人写做“客舍依依杨柳春”。但最为人们熟知和传唱的版本还是原来的样子,这些异文则相对被忽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