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及苏州拙政园的漆画乔十光,任重的松风画,陈之佛的荷塘双鹭画等作品,仿佛已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春天的田野间,花开满园,游园赏花成为热门活动。这些花草不仅装点了春日世界,更抚慰了人们的心情。园艺文化不仅仅是追求视觉上的美感,更是追寻精神上的美好寄托。翻开中小学语文课本,诸多描写园艺的名篇佳作凝聚了文人墨客的理想情怀和心绪。
自古以来,诗人和艺术家们常用植物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梅花的高风亮节、傲然不屈的精神被南宋诗人陆游和元代诗人王冕所钟爱,他们用诗来表达对这种高尚情操的追求。王维的竹里馆描写了隐居在竹林中的悠闲生活,竹在传统文化中是谦虚淡泊、潇洒的象征。郑燮笔下的岩竹坚劲顽强,体现了刚正不阿的秉性。陶渊明爱菊,选择归复自然;杜牧欣赏枫叶的静美,发现生活的绚烂。这些植物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存在,更是人们心中的理想追求和品性的象征。
除了托物言志,园艺文化还蕴含了人们对理想家园的不懈追求。园林艺术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生活境域的无限追求。我国的园林艺术源远流长,拥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桃花源是文化中的理想生活空间,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和美好山水的追求。苏州园林是其中的翘楚,如叶圣陶所描述的,无论是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还是精致小巧的私家园林,都显露着人的造梦艺术。
颐和园作为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是园林艺术中的杰作。其长廊是美的享受,横槛上的五彩画、两旁的花木、桥梁水榭等,都是巧妙经营与加工的结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好景致、环境质量、精神文明的需求越来越高。清明时节,游园踏青时,不妨细细品味这花香里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