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这一著名典故,确实发生在楚汉相争时期的西汉。它源于公元前202年的垓下之战,是历史上项羽与刘邦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当时,汉军刘邦在韩信、彭越等将领的辅佐下,对项羽的楚军形成了合围之势,并在垓下这个地方布下了天罗地网般的阵型。
传说中,韩信利用地形和兵法,将汉军主力埋伏在项羽周围,从四面八方对楚军发起猛攻。项羽虽然勇猛,但在重重包围之下,最终败走垓下,自刎乌江。这场战役不仅标志着楚汉战争的结束,也开启了汉朝的辉煌时期。因此,“十面埋伏”不仅是一场战役的名称,更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形容四面受敌、陷入绝境的经典象征,其历史背景就深深植根于西汉初年的楚汉相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