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黑龙江源头南岸的漠河林区,有一片历经灾难却又重披绿装的土地。曾经的“5·6”特大火灾给这片广袤神秘的土地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森林化为乌有,只剩下遭受火灾的荒凉景象。经过多年的努力,这片土地如今焕发出蓬勃生机。背后是漠河市林业和草原局在生态修复道路上坚守与创新的结果。
早期的林业工作人员不辞辛劳,对每一处受损林地进行了细致,根据不同土壤条件和地形地貌制定个性化的修复方案。他们总结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常规修复模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对生态的深入理解,漠河市林业和草原局开始探索如何在生态修复的同时挖掘林业的多元价值。经过调研和专家论证,当地创新性地引入了栽植果材兼用林西伯利亚红松。这一举措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在古莲施业区的174林班试验地里,技术人员扎根于此,精心呵护每一株西伯利亚红松幼苗。他们定期检查苗木的生长状况,记录苗木的成活率和病虫害发生情况。在这片64.05亩的试验地上,1800余株平均树高2.5-3米的西伯利亚红松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与周边的白桦次生林相互交织,形成了层次丰富、生态功能更加完善的针阔混交复层林。这一成功试点展示了森林质量的精准提升和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让曾经寂静的山林再次充满生机。
如今,这片试验地已成为当地生态修复的一丽名片。展望未来,漠河市林业和草原局计划将这一成功模式推广至全局总计27.3万公顷的火烧迹地。他们将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科学的森林抚育等措施,让更多的土地重新披上绿装。
更令人振奋的是,西伯利亚红松果材兼用林的经济价值逐渐凸显。随着树木的生长,其果实和木材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漠河市林业和草原局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机遇,加大了对西伯利亚红松产业的投入,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探索更多利用西伯利亚红松资源的方式,如开发松果深加工产品、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等。他们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为漠河林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