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名字】:附庸风雅
【成语拼音】:fù yōng fēng yǎ
【成语释义】
没有文化修养的人出于门面装点的目的,而结交文人雅士,参与文化活动。这种行为通常带有一种功利性,而非出于真正的兴趣和热爱。
【近义词】:附庸附雅、随波逐流
【反义词】:真才实学、温文尔雅
【成语出处】
源自先秦时期的《诗经》和孟子的相关篇章。在《诗经》中,“风”指的是民间歌谣,而“雅颂”则是乐歌。孟子则提到了诸侯等级制度中的附庸。这些元素结合起来,形成了成语“附庸风雅”。
【成语故事】
在明代,宜兴的吴俨家族极为富有,尤其在吴俨担任礼部尚书之后。他的儿子沧州对字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名人字画。有一次,吴俨的弟弟,虽然同样富有但缺乏文化修养,得知朋友有一幅极为珍贵的宋朝宫廷收藏过的唐人名画《十八学士》。他毫不犹豫地购买了这幅画,并为此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了包括他哥哥和那些平时看不起他的文雅人士。宴会上,尽管大家对他的字画知识一无所知并嗤之以鼻,但他却拿出了这幅画展示。吴俨看到这一幕后大为,感叹说:“今天,我终于能够与这些粗俗之人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这个行为正是为了附庸风雅,出于装点门面的目的而结交文人雅士的典型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