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甫”与“就”的探讨
有句古老的俗语:“宁可邀三个折本客,不邀一个甫出笼”,讲的是宁可选择有经验的人合作,也不选择刚刚涉足的新手。其中的“甫”字,常让人困惑。实际上,只要了解益阳方言中的发音,“甫出笼”的意思便一目了然。在益阳方言中,“甫”发音为“抱(三声)”。
关于“甫”的来源,据廖文豪的《汉字树》所述,“甫”的本义是在农田里培育秧苗。甲骨文字形中,如同田地中有植物生长的景象。“甫”引申出两种主要含义:一是表示秧苗刚刚长出,二是作为父亲或男子的美称,寓意有责任心的男子。
著名的唐代诗人杜甫,名中带“甫”,字为子美,体现出他的责任感和受人尊敬的地位。在旧时的交往中,“台甫”是询问对方名字的敬词。在《现形记》中,有“请教尊姓台甫?”的询问,其中的“台”是表示尊敬的词语,“甫”则代表对方的名字或称号。
古文中的“甫”作为副词,表示“刚刚、才”的意思。在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中,有描述立寨刚刚完成,却突然遭遇攻击的情节。在益阳方言中,“甫”的读音与普通话的“fu”不同,更接近于“bao”,这种读法很可能是古音的保留。
益阳方言中,“甫出笼”就是指新手。除此之外,还有如“甫做粑粑,三个不圞”、“我是甫搞,搞不好你要不计较哦”等表达方式。益阳人用“bao腌鱼”来形容腌得不久、未晒干的鱼,“bao”字即为“甫”。还有一个词“bao风bao热”,用来形容人时冷时热或做事缺乏恒心,写成字就是“甫风甫热”。其实不仅是益阳地区有这种说法和用法,长沙和邵阳等地也有类似的表现。而且长沙有一句俚语,“新讨堂客甫作田,一天当得两三天”,形容新做一件事的人充满热情和干劲。
再来说说“就”,在益阳方言中,它是一个充满古意的字。“就”的本义为往高处去。《说文》中提到:“就,高也。”而实际上,“就”的意义非常丰富。在益阳方言中,“就”有三种读音:文读为jiǔ,白读为liǔ和yǒu。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用法。比如文读的“就”用于成就、就业等;读liǔ的“就”用于就位、就势等;读yǒu的“就”则常用于日常对话中,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即时性。益阳人将“就”读为“又(yǒu)”,正是这种即时性的体现。在益阳方言中,“就”的使用十分广泛且复杂,其背后的含义非常丰富。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词或副词,更是益阳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甫”和“就”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益阳方言中的许多独特之处。这些方言词汇背后蕴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我们也要尊重并保护这些方言词汇,让它们得以延续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