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以来,汉字中就有一些字形相反,像照镜子一样的组合,例如“司”和“后”,它们是一对镜像字,在隶书之前一直保持着这种镜像关系。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可”字与其反写形式。
让我们了解一下“可”字。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解读“可”字为:“肯也,表示同意的意思。”其字形由“口”和“丂”两部分组成,其中“丂”不仅表示字形,同时也发声。所有与“可”相关的字,都以此作为部首。
关于“可”字的字形演变,有不同的解读。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可”字由“口”和“丂”构成,但对于“丂”的具体含义,学界尚未有定论。有的学者认为“丂”象枝柯,有的则认为它像曲柄斧的柯柄。
再来看反写的“可”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反写的“可”为:“不可也,表示行不通的意思。”这个字的字形是采用反“可”的特殊指事方式来表达的。这个字的创造是很有道理的。
在小篆之前,这个反写的“可”字一直保持着与“可”字的镜像关系。但到了小篆后期,这个字的形状逐渐发生了变化。到了隶书和楷书时期,它已经被写成了“叵”,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
“叵”字是一种特殊的指事字,是通过反写“可”字得到的。在指事造字法中,除了添加抽象符号形成新字,还有特殊指事法,比如减笔、反写、倒写等。例如,“鸟”字减去一点变成“乌”,“曰”字倒写变成“今”。
“居心叵测”这个成语就更好理解了,它是指心怀某种难以捉摸的恶意或打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