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读到一篇文章,探讨为何人造钻石无法取代天然钻石的三大原因。其中有一个论点非常有意思,它把天然钻石比作机械表,也即高级精致的劳力士,而把人造钻石比作电子表,也就是日常实用的卡西欧。尽管两者都能显示时间,但它们所代表的价值和文化内涵截然不同,一个是奢侈品,代表着高贵与经典;一个是日用品,代表着实用与便捷。
对于作者的这一表述,我持有些许的疑惑:单纯从功能消费的角度来看,电子表明显已经取代了机械表的大部分功能,为何还要强行区分两者的价值?如果从奢侈品的层面来看,无论是机械表还是电子表,都有高端的奢侈品牌,都有成功的案例。
结合作者提出的另外两个论点(一是只有天然钻石才能代表婚姻;二是许多客户认为人造钻石是假的),他主要是想表达天然钻石和人造钻石在价值文化体系上的根本差异。即,“虽然都是钻石,但天然钻石代表的是尊贵、奢侈和真实,而人造钻石则更多地代表了日常、实用和普通,因此无法取代天然钻石的地位。”
关于作者的结论,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无偏颇。事实上,培育钻石在婚庆珠宝市场的销售成绩已经说明了某些问题。天然钻石行业当然希望消费者认为人造钻石和天然钻石是完全不同的产品。例如,戴比尔斯在推出培育钻石品牌——光盒系列时,初期并未包括戒指,因为他们认为钻戒应该属于天然钻石的领域。市场的真实情况并不总是按照他们的想法发展。培育钻石在婚庆市场的表现实实在在,并且正在快速发展。
作者的思考角度确实很有启发性,那就是从天然钻石和人造钻石的生产、销售、定价和价值塑造体系的差异来审视这两者。虽然都是真正的钻石,但天然钻石和人造钻石背后的差异确实很大。
最大的差异在于,天然钻石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高度垄断和成熟的矿脉、销售、定价和推广体系,构建了一个全球性的钻石王国,一个稳固的利益共同体。相比之下,人造钻石的主要应用场景仍然是工业领域。宝石级的人造钻石更像是工业体系中的消费衍生品。在从工业生产到消费者认知的过程中,人造钻石几乎没有自己的分销和推广体系,与天然钻石的成熟体系相比更显弱势。
由于缺少自己的体系,人造钻石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天然钻石的管道体系,这一过程更多地受到了原有体系的排斥和反对。天然钻石和人造钻石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两个不同体系的对抗。这两个体系根植于不同的利益基础,从根本上难以弥合。但在体系的末端,两者又存在许多共享和重叠之处,尤其是在终端销售层面。
虽然目前人造钻石的体系仍然较为弱小,但其基础坚实。从长远来看,天然钻石的体系可能会受到更大的冲击甚至被。这主要是因为天然钻石构建的丰厚利润体系为人造钻石的逐渐侵蚀提供了广阔的土壤。科技的进步为人造钻石带来了成本和品质上的巨大优势,成为其动摇天然钻石体系的利器。对于消费者而言,自由竞争将带来更大的消费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