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喧嚣的北京市朝阳区,矗立着合生汇安踏冠军店,这是日报海外版记者捕捉到的热闹景象。让我们把时光倒流回那个历史性的时刻,回溯运动品牌的崛起之路。
14年前,北京会上,运动员领奖时穿的是阿迪达斯。当时的运动品牌,与国际品牌相比,不仅在资金上存在差距,更多的是技术鸿沟。14年后的北京冬奥赛场,安踏、李宁、匹克等运动品牌频频亮相,跟随健儿成为热议焦点。这一路追赶,绚丽绽放,赛场上的一水儿“洋品牌”已成为历史。
自2009年以来,安踏与代表团并肩作战,共同走过了数届夏季和冬季会,为20余支运动队打造比赛装备。安踏的故事是运动品牌摆脱廉价标签实现“逆袭”的缩影。那么这家诞生于1991年的国产运动品牌是如何争夺赛场外“金牌”的呢?
面对业绩下滑的困境,安踏认识到这是运动品牌行业共同的挑战。那一年,无论是本土品牌还是外资企业,在体育用品市场都日子不好过。品牌陷入了同质化竞争,产品缺乏特色。但是安踏认为问题出在商业模式上。于是他们开始从批发商转变为零售商,实行零售标准化与数字化。这一转型在销售端取得了显著成果,帮助安踏走出库存危机,巩固了国内运动品牌领军企业的地位。
想要实现“成为领先的世界级多品牌体育用品集团”这一目标,仅靠收购还不够,做强主品牌是关键。安踏意识到,运动市场对专业性和功能性的要求很高。他们加大了对产品研发的投入,借鉴国际品牌的成功经验,向消费者展示产品的科技含量。安踏还把赛场上的科技应用到面向大众的产品中,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消费者。
在国际品牌的竞争中,安踏不断探索新的法宝。他们借鉴电子消费品的宣传方式,举办创新科技,展示最新的科技成果。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启“冠军店”,推出品质的专业运动产品和队同款休闲产品。北京合生汇安踏冠军店内,领奖服、领奖鞋等冬奥相关产品热销,仍有很多消费者前来探询。
运动品牌的努力与拼搏远未结束。在国际赛场上与各大品牌争夺赛场外“金牌”,这是一场永无止境的竞争。但正如安踏所展现的那样运动品牌正在掌握更多法宝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与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