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散性思维这个词听起来可能很陌生,但实际上我们经常用到它。想象一下,当你听到“苹果”这个词时,你会想到什么?对我来说,我会想到香甜、可口、我爱吃,进而想到爱吃的其他水果,如猕猴桃。我突然意识到最近吃的水果有点少,担心自己缺乏维生素,于是下单了一瓶维C保健品。
这种思维方式就像是一场奇妙的旅程,从一个点出发,思维如丝如缕地发散开来。就像村人云游一样,没有任何固定的轨迹,自由地在思维的天空中翱翔。
发散性思维,就像是从一个中心点向四周扩散的波纹,或者是一棵从根部生长出的枝繁叶茂的大树。它不像传统的思维方式那样直线前进,而是从一个点出发,向各个方向扩散,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具有发散性思维的人往往思维活跃,敢于并乐于思考,总能提出创新性的建议。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多个方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虽然这些解决方案并不一定都有价值或正确,但它们为最终解决方案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那么如何培养这种神奇的发散性思维呢?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坐在那里苦苦思考,而是让自己处于放松的状态,让思维自由联想。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提出,创造力的形成需要五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整个创新过程中最具创造力的部分。在这个阶段,人们往往处于放松的状态,思维最为活跃。
除了放松状态,还有一些具体的小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大家培养发散性思维。比如学会放空,面对困难时不妨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彻底脱离紧张的状态,让思路有一个迸发的机会。刻意训练自己的思维,当思维惯性偏向于常规时,刻意去提醒自己、调动自己的思考力。当灵光乍现或有好想法出现时,及时记录下来,以免想法消失。
不要过于追求“唯一标准”,这样会让思维越来越单一。在培养发散性思维时,可以任由自己做各种畅想,不要以所谓的“正确”与否来评判。一定要遵循自由想象,允许荒诞的想法,因为荒诞的想法往往是打破旧习惯的源头。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的很大一部分是运用图像进行思考的。在思考的时候,可以尝试视觉化思考,捕捉灵感爆发那一刹那的头脑中的画面,然后将其清晰、详细地描述出来。接着将描述出来的画面与问题对应、联想起来,从中寻找启发。
要明白发散性思维相对有一点点逻辑性和规律性,但更多的是以一点为焦点,无数点散发出去的发散性、线性逻辑秩序状态。它的本质是不求思考的“质”,而是尽最大可能性追求同一个问题、同一个基点、同一个出发点思考的“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