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重庆一位年仅23岁的年轻人张鹏,在工作中意外收到了客户的投诉,原因竟然是他对顾客的态度过于傲慢。经过进一步沟通,张鹏了解到,这一切竟然源于他在微信沟通中使用的微笑表情。
张鹏在重庆一家装饰公司担任客户对接工作。有一次,他接待了一位女客户小陈,两人在店内沟通得很愉快,并互相添加了微信。小陈经常在微信上咨询他问题,张鹏也耐心回复。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天前,张鹏突然接到主管的通知,他被小陈投诉了。主管敦促他立即与客户沟通解决问题,并告诫他在与客户打交道时要保持耐心,不要表现出阴阳怪气的态度。
张鹏对此感到十分困惑,他回忆说,自己与小陈的沟通一直很正常,没有发生过任何矛盾。当他试图在微信上询问小陈情况时,却发现已经被对方拉黑。无奈之下,他只能打电话给小陈,这才得知原来是他在回复中附带的微笑表情引起了问题。
小陈表示,她最不喜欢收到的就是“微笑”这个表情。她说:“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个表情内涵丰富,在表达不满但又不愿撕破脸皮时,常常会使用这个表情。”在小陈看来,张鹏作为客服人员,使用这个表情给人一种阴阳怪气的感觉。
张鹏对此感到十分郁闷,虽然他已经向小陈道歉,但这件事仍然让他感到委屈。他告诉记者,发送微笑表情只是他的习惯,之前从未接到过类似的投诉。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25岁的陈芳身上。她在与客户联系时,因为几次发送微笑表情,而惹恼了客户。客户在电话里表达不满,希望陈芳能够直接表达情绪,而不是通过令人费解的微笑表情。陈芳也花了许多精力向客户解释,并从此避免给对方发送微笑表情,以免引发误会。
心理学家周小燕教授表示,在网络沟通中配上表情原本是为了使文字交流更生动有趣。如果因此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建议及时采取语音沟通。语音能够更好地传达真实态度,有助于化解误会。
人们在交流中不应该过于敏感,不应仅凭表情来判断对方的真实态度。正确理解和运用表情包,以免引发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小编提醒:你真的会用表情包吗?避免陷入因误解而引发的尴尬境地。本文来源:都市快报、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