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资讯

儿童散学归来早后面一句话

儿童散学归来早后面一句话

春天是放风筝的最佳季节。清代的诗人高鼎在他的《村居》诗中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后两句则展现了儿童放风筝的生动场景,意境优美。

风筝在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其起源有多种说法,如墨翟、鲁班、韩信和张良等都与之有关。据说鲁班会制作能飞翔的木鸢,尽管这一传说带有夸张成分,但在战国时期的瓦当上已经发现了风筝的图像,证明了其存在的可能性。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科学技术史》中指出,西方的风筝是在明朝时期从传入的,比晚了大约20个世纪。

早期的风筝主要用于军事目的,作为通信和的工具。到了南北朝时期,风筝开始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娱乐活动。随着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使用纸张制作风筝,放风筝成为广受欢迎的户外活动。

在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诗文中,放风筝的场景常常被描绘。比如,清代郑板桥的诗中描述了纸鸢如雪花般满天飞舞,清代的陈长生则描述了窗外风筝被风吹落屋檐的生动景象。

除了文学作品的描述,风筝也在考古资料中有所体现。在吉林省怀德菜园子的一处金代遗址中,曾经出土了一面以放风筝为题材的铜镜。这面铜镜直径19厘米,背面装饰了8个人放风筝的图像,人物形象生动,风筝的式样有雁和蝴蝶两种,造型别致。目前这面铜镜被收录在吉林省博物馆编的《吉林出土古代铜镜》一书中。这面金代的风筝纹铜镜是我国关于古代风筝形象的稀有实物资料之一,对于研究我国的风筝文化史和金代女真人的生活习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风筝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具有娱乐功能,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风筝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的历史和文化。(作者:马洪)


儿童散学归来早后面一句话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