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道家思想中,指的是“道”与人们通常理解的“常规”相反。例如,人类往往追求高、贵、有,而道却以低、贱、无为为基石。这就是“反”,表示道与世俗观念相反。
同样,“弱之用”也揭示了道的作用方式,即它表现得虚无柔弱。在传统的解读中,多数观点受到“易之道”的影响,将虚无之道简单地“物化”,认为道在有无、强弱、阴阳之间循环往复。
这种解读实际上是将“反”误解为“返”。对于“反者道之动”这一观点,存在多种解读,其中、王蒙和郭继承是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解读。
的解读强调了易道阴阳观在《道德经》中的普遍现象。他批评了以辩解读老子思想的做法,认为老子之道不存在辩中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思想。他强调了大道的普遍存在和功能,并不局限于空间中的循环往复运动。
郭继承的解读则常常带有中庸思想,将道定义为有两极的存在。老子之道并没有边界,也不存在两极。他的这种解读有时会给读者带来认识上的困扰。
那么,该如何正确理解“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呢?老子是在论道而不是论物,但他最终的目的在于为民。世人可能认为强者应该奋发有为,但老子却指出真正的强者应该通过无为来达到。这一观点与世俗认知相反,即反向是大道的助推,柔弱是大道的作用。
在理解大道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它关乎强者哲学,是关于如何做一个符合大道的强者的哲学。“反者道之动”实际上是道与世俗价值取向相反的表现。这一理解符合自古注家的大致理解方向,如王弼、林希逸等人的观点都强调了道与物的相反性质以及道的反俗特征。“反者道之道,弱者道之用”,论述的是大道与人的价值取向相反的特点。这种理解更符合老子的原意,也更能体现老子思想的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