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成语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小故事,比如我们熟悉的“揠苗助长”、“刻舟求剑”和“朝三暮四”。今天我们要聊的成语是“掩耳盗铃”,特别是在足球比赛中,解说员常激动地说“对方球员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
这个成语原本叫做“掩耳盗钟”。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当时范氏被其他家族赶走后,有一个百姓得到了一个大钟,想带走却太重无法负担。于是他用锤子钟,但钟声响起怕被别人发现。他便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这样别人就听不到了。
故事中,“范氏之亡也”描绘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晋国在范氏、中行氏等多家族的下,后来发生了一系列权力。当百姓趁火打劫得到钟时,我们可以一窥古代战乱时期的社会现象。而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也是贵族富豪地位的象征。
说到钟的繁体字,有两个:“鍾”和“鐘”。敲的应该用“鐘”,表达钟情之意则用“鍾”。在《西游记》的《降三怪》中,悟空变出破烂的钟,这一幕有趣地展现了古代人们的日常服饰与钟的关联。关于一口钟,除了指真正的钟外,还有像古代和尚所穿的一种特定款式的衣服的意思。一口钟也是一种物的名字。
故事中的偷钟人因为钟大而无法带走,他选择钟并捂住耳朵,以为这样其他人就听不到了。作者批评了这种行为是自欺欺人。
再说说这个成语背后的历史背景,“掩耳盗钟”的故事实际上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的社会现象和人类对自我认知的挑战。我们常常做出自以为高明而实则荒谬的举动,就像故事中的人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别人就听不到钟声一样。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有些人面对问题时选择逃避而不是正视解决。“掩耳盗钟”这个成语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