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恶性疟原虫是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的高致命性真核病原微生物。世界卫生统计显示,每年全球约有200多万人感染恶性疟原虫,导致超过100万人死亡。当前临床治疗主要依赖两类抗疟核心物:青蒿素和喹啉衍生物。近年来耐性疟原虫的出现给治疗带来严峻挑战。
青蒿素,由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带领的团队从传统用植物青蒿中提取,是2015年生理或医学奖的成果之一。喹啉和异喹啉因独特的结构骨架,在临以不同商品物形式对抗疟疾。
面对耐性疟原虫的威胁,世界卫生推动基于青蒿素的多物联合治疗。科学家们提出一个创新思路:将青蒿素和喹啉类物通过化学方式键合成一个分子,以更有效地治疗疟疾。这一尝试引领了青蒿素和(异)喹啉杂合式化合物的研发。
本文重点介绍了一项由德国、、巴西和新加坡四国科学家共同完成的研究。他们致力于构建青蒿素和(异)喹啉杂合分子,评估其抗击多重耐疟疾的活性,并通过蛋白组学鉴定其潜在靶点。
科学家们通过合成双核连接子的化学反应方式,将杂合分子合成设计分为两种方案。他们共合成17个新杂合分子。在体外抗疟活性实验中,这些杂合分子显示出比单一物更强的抗疟活性,尤其是针对耐疟原虫。其中,杂合分子12、14、15、16对耐疟原虫表现出极高的抑制活性。
在体内抗疟活性实验中,科学家们发现杂合分子14对恶性疟疾小鼠的治愈率高于青蒿琥酯和其他化合物。化合物14还具有口服效力,且效持久,能有效延缓疟原虫复发。这一点对于现有抗疟物来说是一个重要优势。
研究团队还通过蛋白组学分析发现了这些杂合分子的作用靶点,如HSP70、rhoptry2、40s核糖白S15等。这一发现为理解这些杂合分子的抗疟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面对耐性疟疾的威胁,青蒿素和(异)喹啉的“双剑合璧”可能为抗疟开发事业开辟新的天地。这一创新性的物组合让人联想到国际足坛曾经的传奇“双核”,期待它们也能在抗疟物领域光芒万丈。
这篇论文由AysunÇapcı及其同事在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为抗疟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更多有效的抗疟物问世,为全球的疟疾患者带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