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杰出作品之一,通过描绘秋夜之景,传达了羁旅思乡之情。原诗如下:
秋风轻拂,梧桐叶发出萧瑟之声,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游子深感思乡之情。远处篱笆下,一盏明灯映照出儿童捉蟋蟀的身影。
解析:
一、羁旅思乡的情感表达
秋风与寒意交织:首句以秋风和寒意传达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心境,同时烘托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客心被触动:江上的秋风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眷恋,暗示了季节更迭和时光流转。
二、乐景与悲情的对比
欢快的儿童捉蟋蟀场景:诗末描绘儿童在深夜篱笆间捉蟋蟀的情景,形成温馨愉快的画面。
对比手法的运用:这种无忧无虑的童年场景与诗人的漂泊凄凉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出游子的孤独与无奈。
三、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诗人看到儿童嬉戏的场景,不禁触发对故乡童年生活的回忆。那盏篱落间的明灯,既是实景,也象征着诗人对过去温馨时光的怀念。
艺术特色:
1. 动静结合,烘托氛围:诗中“萧萧梧叶”的动态与“夜深篱落”的静态相互交织,以动态的秋声衬托夜的寂静,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2. 通感运用,意象鲜明:“送寒声”将听觉与触觉相结合,使秋意更加生动鲜明;“寒”字双关,既指天气寒冷,也暗示心境的凄凉。
3. 以景结情,余韵悠长:结尾通过描绘灯火明灭的画面,含蓄地表达乡思之情,引发读者对诗人内心世界的联想。
创作背景:
叶绍翁是一位南宋诗人,他的作品善于捕捉生活细节。《夜书所见》写于他在异乡秋夜之时,通过眼前的景物,抒发了游子漂泊的孤独和对故土的深切思念。此诗反映了南宋文人普遍的羁旅情怀。叶绍翁一生仕途平淡,长期隐居杭州西湖边,与保持距离。他的这首诗作,以简练明快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将秋夜的寂寥与游子的深情融为一体,成为宋代思乡诗中的佳作。
知识延伸:
蟋蟀文化源远流长。蟋蟀在古代被称为鸣虫界的代表之一。从唐朝天宝年间开始就有养斗蟋蟀的习俗,到了宋、明、清三代更为盛行。儿童常常以斗蟋蟀为乐。许多古代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关于蟋蟀的诗篇,如唐代杜甫的《促织》等。叶绍翁在《夜书所见》中描绘的儿童捉蟋蟀场景,也反映了这一文化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