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火烧绵山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传奇色彩且令人唏嘘的事件。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介子推是其忠心耿耿的随从之一。在重耳饥饿难耐时,介子推割股(大腿肉)充饥,以此救主。然而,功成之后,介子推不求封赏,隐居深山。后来,晋文公重耳归国即位,欲封赏功臣,却遗漏了介子推。有人提醒后,晋文公羞愧不已,亲自前往山中寻访,但介子推已避而不见。晋文公情急之下,下令放火烧山,企图逼迫介子推露面。然而,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却与母亲一同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后来,人们发现一棵未被烧毁的柳树,其枝叶在火后依然繁茂,便将此树称为“介子推柳”,并将绵山改名为“介山”,以纪念这位忠诚而高洁的隐士。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介子推“功成身退、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也反映了晋文公“知错能改”的一面,更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忠义和气节的推崇。时至今日,这个故事依然广为流传,成为人们感叹忠诚与气节、反思功名利禄的经典案例,令人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