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纬差的教学探索
今日为学生讲解了一份关于全球气候的试卷。在解析一道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问题时,我深深感受到教学是一项永无止境、常教常新的挑战。
具体情景是这样的:
题目询问当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时,不同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排列顺序。这个问题主要涉及到各点的纬度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
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南回归线上的点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为九十度。紧接着,我们需要考虑其他各点到南回归线的距离。其中,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相差23.5度,距离最近,所以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排在第二位。
进一步计算,我们知道南极圈(66.5度)到南回归线的“纬差”是43度,而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之间的“纬差”是47度。南极圈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排在第三位,北回归线上的则排在第四位。
最为明显的是北极圈,它与南回归线的“纬差”最远,所以北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最小的。
作为有三十多年教龄的地理老师(非地理专业出身),我通常这样为学生解析这个问题,这个答案也是准确的,我经过网络验证过。
重点来了,我在网络上查找答案时首次接触到了“纬差”这个专业的概念。于是我认真地了解了这个概念,并针对这道题目,深入学习了“纬差”的应用。
在上课的时候,我也给学生提到了这个新的概念。但由于初中地理课本没有涉及此知识,为了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我没有详细讲解。
课后,我深有感触,真正体会到学无止境。无论是对于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知识永远都有学不完的地方,永远都有你不懂和不知道的知识。教学也是如此,什么时候都有新的知识和理念出现。
在我接下来的教学生涯中,我要保持一颗年轻、积极上进的心,不断学习和探索。总结一句话:教学路上,永不停歇,继续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