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真正的滋味在于淡雅的欢愉。”苏轼所描述的,是微雨斜风、略带寒意的天气里,品着一盏浮着雪沫乳花的茶,这种清淡的快乐,才最具风味。
自然、雅致又不失人间烟火气,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也有同样的感触。《于是生活像极了生活》这本书,在梁先生的笔下,平凡的生活被描绘成一幕幕雅俗共赏的轻喜剧。
《理发师的手艺》一文
理发师身着西装衬衫,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更令人难忘的是他头顶上的功夫,头发在他手中薅带剪,手段之高超可想而知。
前文描写理发师穿着西装革履,看似高端时尚,想必能理出个最新式发型。看到“薅”字,不禁让人联想到小时候被父母赶去田里拔草的场景,小草被小手轻轻薅起。这里的“薅”字用得传神,令人会心一笑。
《课堂上的点名》一文
学生们应声答“到”,缺席者亦有同学代答。有时两人同时为一个缺席者答“到”,全班哄笑。老先生迷茫地问:“到底哪一位到了?”全班再次大笑。
学校的快乐总是相似的,课堂上的点名场景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同桌曾替我答“到”,当我冲进教室时,两个声音同时响起,老师与同学都会心地笑了起来。嘴角上扬,笑意蔓延至眼角,但想到老师身体微恙,笑意又转为担忧。真心盼望老师身体健康,能再次感受到那份师生间的欢乐。
《烙饼的火候》一文
薄饼放在热锅上烙,火候要微,不需加油。等待饼变色、中间凸起,翻面再烙片刻即可熟透。
火候的微妙之处难以言传,如同“些许”一样,无法明确界定。曾经,母亲让我看火烙饼,嘱咐我要小火。时而火大时而火小,那飘渺的烟雾呛得我涕泪横流。但饼香的诱惑总是大于对火的恐惧,经过多次实践,我控制火候的能力越来越强。如今母亲已去世,饼香亦淡,但那些烙饼的经历仍历历在目。
世事变幻,梁先生偶叹往事萦绕心头。然而他依旧坦然面对生活,与友畅谈,幽默洒脱的散集成《于是生活像极了生活》。
在餐厅,邻桌的小朋友坚持不懈地夹鹌鹑蛋,孩子的母亲宠溺地看着他。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梁先生的一句话:用筷子夹海参并不容易稳稳当当地送到嘴边。这平淡日子里的清欢,依然有滋有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