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资讯

人间四月芳菲尽 哲学

人间四月芳菲尽 哲学

在洛阳城东南的竹林小筑,白居易晚年的生活与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在此写下了一首赠予友人皇甫十的五言律诗。这首诗虽看似平淡,却蕴含了诗人六十载宦海生涯的智慧结晶。

当我们追溯历史的长河,探寻诗中的深意,会发现其中蕴超越时空的人生哲理,犹如一盏明灯,为现代人迷茫的心灵指引方向。

《问皇甫十》

心中苦乐自己知,命运穷通任自然。

品茗思张翰,行歌诵诗效接舆。

旁观荣华如流水,自享悠闲乐悠哉。

知君明理能决断,成败得失何须忧。

首联”心中苦乐自己知,命运穷通任自然”如金石之言,道出了人生的二元真谛。白居易巧妙地借用了“张翰酒”的典故,将魏晋名士张翰的洒脱融入诗句,同时通过“接舆歌”的典故,构建了心灵的避风港。

这种“苦乐由心”的智慧,在诗人被贬谪到江州时便已显现。当《琵琶行》中的商妇泣诉命运不公时,白居易却从同病相怜的悲悯中找到了超脱之道。这种心灵自主性并非消极的自我安慰,而是历经沧桑后的通达与明澈。

诗人晚年归隐洛阳,在诗中描绘了一幅“优游自适”的生活画卷,这是他心灵修炼的成果。他说“旁观荣华如流水”,实则暗含对功名利禄的清醒认知,就像其在《放言》诗中所透出的智慧,早已看透繁华背后的虚幻。

“穷通命任他”并非听天由命,而是对生命规律的敬畏与顺应。白居易在诗中借用了“玉山颓”的形象来形容友人醉态,暗含了对自然规律的顺应。就像他在杭州任职时修筑的白堤,既展现了他的智慧与决断,又保持了对成败的淡泊。这种既进取又超然的态度,与园林的“借景”智慧相得益彰。

诗人对命运的理解充满了辩。他早年揭露民间疾苦,晚年则写下许多闲适诗,这种转变并非妥协,而是对个人在时代中位置的深刻认识。就像其《大林寺桃花》中所描述的,既承认季节更替的必然,又珍惜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尾联“知君明理能决断,成败得失何须忧”展现了诗人的处世智慧。当面对职场竞争或挫折时,我们可以从诗中汲取力量,保持精神独立,适时放下执着。白居易所倡导的“中隐”思想,为当代人提供了平衡理想与现实的生活范式。

千年后的今天,白居易的诗句依然在洛阳城回响。当我们品味其中的朴素哲理,仿佛能看到诗人漫步龙门石窟,参透人生真谛的身影。这种心灵自主与顺应天命的和谐统一,如同水墨画的留白艺术,在有无之间勾勒出生命的圆满。正如诗人在《对酒》中所言,“蜗牛角上争何事”,当我们以澄明之心观照世界,便能在纷扰红尘中找到一片清凉之地。


人间四月芳菲尽 哲学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