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买东西”这个词组的起源,流传着一种非常有意思的说法,它与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有关。
据说,朱熹某日走在街上,偶遇好友盛温如提着竹篮准备购物。朱熹好奇地询问:“你去哪里?”盛温如回答:“去买东西。”朱熹听后觉得有趣,便问为何不说买南北。盛温如解释,在五行与方位的配属中,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因此篮子可以装木和金,而南方属火,北方属水,火无形可烧,水无法用篮子装载,所以只能说买东西,不能买南北。这个解释流传至今,被广大民众所接受。
还有另一种说法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有学者认为,“买东西”一词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出现。当时商贾大多集中在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进行交易,简称“买东”“买西”,表示到这些地方购货。久而久之,“东西”就成为了货物的代名词。
但这两种看似合理的解释,在追溯其文字本源时却存在出入。在甲骨文中,“东西南北”四个字已经存在。东、西二字的基本字形表现出的是一种口袋的形状,而南和北则有着其独特的初始含义。南的甲骨文形象是一种敲打的乐器,后来引申为舞曲的名字。而北的甲骨文则是两个背靠背的人形,与败逃有关。因此南、北二字主要表示方向和方位,没有物品的含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说“买东西”,却不能说“买南北”的原因。关于东和西的甲骨文形象则更像是代表可以装起来的物品。“买东西”这个词组的起源与物品和方位的双重含义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