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年间编撰的一部大型字典,该书从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开始编撰,历时六年,终于在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完成。该字典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包括凌绍雯、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人。他们合力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
《康熙字典》采用了部首分类法,按照笔画数目对单字进行排列。全书共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一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该字典还按照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了韵母表及其对应的汉字,共计收录了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汉字,成为汉字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接下来是字典的组成部分及其详细解释:
修纂名录,记录了参与编撰工作的各位的姓名和职务。
目录部分,提供了整本字典的框架结构和内容概述。
部首检字,通过部首来查找对应的汉字。
辨似部分,讲解了形似但音义不同的汉字,帮助读者区分易混淆的汉字。
字母切韵部分,介绍了南腔北调对汉字发音的影响,有助于读者理解汉字的语音演变。
平仄四声部分,详细解释了汉字的四声(平、上、去、入)及其发音特点。
切字部分,提供了汉字的切音方法,帮助读者正确发音。
笔画检索,通过笔画数目来查找汉字。
子集、丑集、寅集、午集等篇详解,分别对每一集的内容进行详细解释和介绍。
补遗篇则是对字典中未收录的汉字进行补充和说明。
这部《康熙字典》为我们研究和理解汉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汉字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