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消灭之道、建立专业……古人为消除这种小虫费尽心思
历史中的自然灾害曾经给人类带来过深重的伤痛和苦难。而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由一种昆虫引发的灾害尤为引人注目,那就是蝗虫。从春秋时期到清朝末年,我国生了多次蝗灾,给古代劳动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与蝗虫的漫长中,人们对蝗虫的了解逐渐加深,形成了系统的应对策略。
蝗灾是我国古代与水旱灾害并列的重大自然灾害。据统计,从春秋时期到清朝末年,有记载的蝗灾次数高达804次。鉴于历史记录的局限性,实际的蝗灾次数和危害程度可能比史载的更为严重。
在地理分布上,黄河流域尤其是下游的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是蝗灾的重灾区。为了应对蝗灾,百姓甚至兴建了“蝗神庙”。长江流域的蝗灾发生频率相对较低。
由于缺乏科学的治蝗措施,蝗灾给农业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例如,《唐书·五行志》记载,贞元元年(785年),北方发生大面积蝗灾,受灾地区的植被和家畜几乎无一幸免,道路上到处是饿死的人。《元史·顺帝本纪·五行志》也记载了至正十九年(1353年)的蝗灾,严重到人们不得不捕食蝗虫以维持生计。
蝗虫是一种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昆虫,具有三对足、两对翅,属于不完全发育。古人对蝗虫的基本特征早有认识,如先秦时期的《春秋》中就有关于蝗虫的记载。随着对蝗虫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深入了解,古代劳动逐渐探索出了一些治蝗的经验和方法。
为了应对蝗灾,古代留下了多部治蝗专著,如《捕蝗要诀》《捕蝗考》等。各类农书和荒政著作中也有大量关于治蝗的记载。常用的治蝗方法包括捕杀、火诱法等。利用蝗虫的趋光性,可以通过灯光吸引进行捕杀。还可以通过堑坎掩埋法将蝗虫驱赶到事先挖好的坑中进行掩埋。
古人还尝试通过种植蝗虫不喜欢的作物来预防蝗灾。由于蝗虫主要食用旱地作物,明代大学士徐光启提出将旱地改为水田的建议。也有书籍记载通过深耕挖出并消灭蝗虫卵,利用各种捕捉跳蝻等方法来防治蝗灾。
除了这些措施,我国古代还建立了治蝗的专门制度和机构。南宋时期的董煟在《救荒活命书》中总结了当时治蝗的制度和方法,明清时期则设立了临时性治蝗指挥机构“厂”,并在乡村设置“护田夫”负责蝗虫卵情况。
尽管蝗虫对农业有害,但古人也发现了它的利用价值,比如可以作为家禽家畜的饲料、肥料,甚至食用。
通过分析历史,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对抗蝗灾的方法和策略,这对今天的人们仍有借鉴意义。古代劳动的智慧和努力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