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信公众号揭秘 | 作者:刘美德
关于蚊子变少的传闻
最近,许多市民纷纷表示,他们觉得今年夏天北京的蚊子似乎少了许多,似乎是被“热死”了。这是真的吗?让我们一起揭开真相。
真相探究
根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数据,今年的蚊虫密度实际上相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特别是在六月初的连续降雨后,为蚊子提供了理想的繁殖环境。
那么为什么大家会觉得蚊子少了呢?其实,这是因为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被蚊子叮咬的机会降低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蚊虫总体数量的减少。在气温较高,超出蚊虫适宜活动的温度范围时,蚊虫叮咬的频率会相对减少。
防蚊工作不能松懈
通常情况下,蚊虫活动和叮咬最活跃的温度区间是20℃-35℃。一旦超出这个范围,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的温度,都会使蚊虫的活动受到一定的影响和限制,导致其叮咬频率下降。虽然当前高温天气可能使蚊子活跃度降低,但一旦气温回落,蚊虫仍可能对人类构成威胁。每年5月至10月,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都会进行蚊虫密度定期监测。特别是7月至8月,是北京地区蚊虫密度与叮咬的高峰期。
防蚊建议
蚊子的密度受气候和环境影响,除了适宜的气候,还需要水孳生环境。为降低蚊子的密度和叮咬频率,市民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管理自己身边的各种水体环境。比如家中养花草、养鱼的水应定期更换,建议每7天更换一次。
2. 房屋周围的瓶瓶罐罐应该翻倒放置或直接丢弃,避免积水。
3. 如需储水,应盖好盖子,并存放在通风处,尽量不要让水体存放超过7天。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蚊虫的密度和叮咬频率,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