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飞黄腾达”虽然大家耳熟能详,但你知道“飞黄”究竟是何物吗?或许你并不真正明白。解缙骑着父亲去应试的故事,考官曾以“子将父作马”责难他,而解缙机智回应,巧妙化解了尴尬。
大多数父母都对孩子抱有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功成名就。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态非常普遍。传说解缙从小便才华横溢,在父亲的带领下参加童子试。由于解缙年纪尚小,父亲担心他劳累,便将他扛在肩上带进考场。
主持考试的县令认为解氏父子的做法不妥,认为儿子不应该骑在父亲头上,于是用“子将父作马”来责怪他们。解缙反应机智,以“父望子成龙”巧妙回应。县令听后,立刻被解缙的才智所折服,消除了责怪之情。
解缙长大后,正如人们期望的那样,“飞黄腾达”,19岁便中进士,后来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这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成就。
“飞黄腾达”的意思大家都懂,是指或地位迅速上升,尤其形容仕途得意。虽然很多人知道这个成语,但关于“飞黄”和“腾达”的具体含义却知之甚少。其实,“飞黄”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马,又称“乘黄”。
据《山海经》记载,“乘黄”长得像狐狸,背上生角,如果能骑上这种神马,人可以活到两千岁。《管子·小匡》和《淮南子·览冥训》也有关于“乘黄”的描述,传说中的黄帝也是乘此神马而去。
“飞黄腾达”这个成语最初是作“飞黄腾踏”,后来多作“飞黄腾达”。其中的“腾达”即“腾踏”,意味着马儿腾空奔驰。这个成语的首创者是唐代的韩愈,他在《符读书城南》一诗中写道:“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符读书城南》是韩愈著名的戒子诗。由于他的儿子韩昶年轻时并不喜欢读书,韩愈便写下这首诗来劝诫他。诗中表达了望子成龙的美好期望,勉励儿子立志读书,将来能够飞黄腾达。
这首诗中的“符”指的是韩愈的儿子韩昶。整首诗共有54句、260字,韩愈像所有关心的父亲一样,对儿子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诫:
木材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矩才能成为有用的,人需要通过学习诗书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如果不勤奋学习,腹中便会空虚无物。要知习的力量,无论贤愚,都是从同样的起点开始的。因为是否学习,后续的人生道路便会截然不同。
两家各生的孩子,小时候聪明才智相互媲美。但随着年龄增长,一个人开始飞黄腾达,另一个人却仍然停留在原地。就像骑上骏马的飞驰与地面上的癞的停滞不前形成鲜明对比。那个一心向学的人会成为社会的精英,而另一个则可能默默无闻。韩愈在诗中表达了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最终韩昶在老师的指导下成功考取进士并成为了一名虽然他的成就并未超越他的父亲但在人生的道路上也算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