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时看到朋友圈有人分享美丽的照片时,很多人会称赞“拍得太好了,用的是哪款手机啊?”但当看到照片质量不佳时,便会取笑对方的摄影技术。
如果是自己拍摄出美丽的照片,很多人会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自己的摄影技术;而当自己的照片被批评时,便会找各种借口,如光线不好、相机像素不足等。
这种现象揭示了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倾向,即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结果常常采用双重评价标准。对于自己,往往将成功归因于个人努力和能力,而将失败归咎于外部环境;对于他人,则往往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而将失败归咎于对方的能力不足。这种双重标准在社会心理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和探究。
双重标准是指对同一性质的事物或行为,由于个人喜好、利益关系等因素,持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或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这种现象从古至今都存在,并已经成为社会不公和偏见的代名词。
这种双重标准行为不仅仅存在于普通人之间,甚至在社会各个层面都有所体现。心理学家们通过一系列实验来研究这种现象的原因。其中一个实验表明,人们在评估自己和他人的潜力时,往往更倾向于突出自己的潜力,而忽视他人的潜在能力。
当我们评价自己时,由于对自己比较了解,会考虑自己的优点和特质,因此容易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身的优点和能力的发挥。而当我们评价他人时,由于了解相对较少,容易忽略他人的优点和特质,从而更容易将他人的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这种心理偏差表现为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判断标准不一。
这种双重标准行为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些人会用完美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却对自己宽容以待;有些人对别人的行为评判标准不一,往往站在自己的理想角度,按照自己的认知做出评判。正如诗人朗费罗所说:“我们通过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来判断自己,别人却通过我们已经做过的事情来判断我们。”
为了克服这种双重标准行为,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不断提升自己换位思考的能力。我们应该尝试按照一种统一的标准来,避免被他人的标准和偏见所左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建立起更加公正和和谐的社会。“难”不应该成为我们避免克服双重标准的借口。我们应该努力避免双标行为,因为一旦陷入其中,就意味着我们与客观事实背道而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