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三个火加个木读作炎,像火焰燃烧又添新枝,寓意兴旺发达!

三个火加个木读作炎,像火焰燃烧又添新枝,寓意兴旺发达!

冬日里的火盆时光:古人取暖与火盆艺术的交融

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俗称“三九四九冰上走”,古人为了抵御严寒,通常会选择留在室内,围坐在火盆旁取暖。火盆,这一农耕时代的常见,不仅是他们冬日生活的必备品,更是工艺品中的佳作。尤其是在清宫时期,火盆的制作工艺更是达到了巅峰,令人叹为观止。

火盆作为冬季取暖的重要工具,在古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家庭的火盆都是代代相传的珍贵旧物,它们厚重而富有艺术感,造型别致,纹饰丰富奇异。有些火盆外表鎏金错银,或施以珐琅彩,既实用又美观,甚至可以作为艺术品来欣赏。这些古董火盆不仅具有收藏投资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火盆大多为扁圆形设计,沿口较宽,这种造型不仅使重心低,置放平稳,还不易倾覆,有效防止盆内炭火和灰烬翻倒,烧坏物品。火盆底有平底、凹底、三足底等多种样式,部分火盆还设有提手或提环,方便移动。晚上入睡时,人们会压实燃烧未尽的炭火,第二天早上再重新点燃,这种方式为冬日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关于火盆的由来及其制作时间,虽然详细的史料记载缺失,但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了其历史。1989年,在辽宁本溪满族县赵甸子遗址中发现的青铜火盆,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可能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火盆。这些火盆在中原地区的流行可能与中式建筑的结构有关,高空间、薄墙体、多门户的中式建筑导致冬日室温较低,火盆则能迅速提升室内温度。

在清代,火盆的使用达到了最盛时期。清宫小说《老残游记》中描述了满族人在居室里使用火盆取暖的习惯。随着时代的进步,清宫火盆的样式变得更加精致和广泛。北京故宫博物院内藏有的炭火盆文物展示了清代的炭火盆的丰富样式。这些火盆不仅是取暖工具,还广泛应用于熰岁(烧松盆)、烤食物、煎、温酒等日常生活场景。有趣的是,后妃们还会在入九的第一天聚在一起吃火锅取暖。

由于紫禁城建筑多为木结构,使用炭火盆的同时也带来了火灾的风险。清嘉庆二年冬夜的一场大火就是一个惨痛的例子。这次大火使得乾隆皇帝收藏的珍贵书籍“天禄琳琅”全部被毁,引起了乾隆帝的大怒。事后查明原因是因为太监疏忽导致的火星复燃引发火灾。此后嘉庆帝对炭火盆的管理格外严格,只在特定场所放置火盆。

尽管发生了许多,但清代的火盆仍然备受青睐。除了取暖外,还用于熏衣、熏殿等日常活动。清代的火盆材质多样包括铜、铁、珐琅、陶土和瓷等。即使经历了火焰的炙烤,许多火盆仍然光洁如新。这得益于内务府造办处的“梅洗见新”保养方法:利用酸梅的清洗铜火盆上的氧化物使之焕然一新。

如今虽然不再使用火盆取暖但上面的吉祥纹饰仍具有一定的仪式功能。在某些地方的传统婚礼或搬家进新宅时人们会在门口放置一个燃烧的炭火盆让新人及家具从火盆上越过寓意“热火兴旺”。由此可见火盆除了给人带来温暖也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三个火加个木读作炎,像火焰燃烧又添新枝,寓意兴旺发达!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