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

紫薇花绽放之际,古人先闻其讯。逢戊子秋夜,任颐伯年描绘剪纸山景之时,有紫薇花的身影点缀其间。

紫薇,古名百日红、官样花、紫绶花等,历来深受人们喜爱,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令人费解的是,尽管紫薇花在文人墨客的歌咏中屡屡出现,却鲜少在绘画作品中留下浓墨重彩。

实际上,紫薇花在古代绘画中的作品数量并不多。尽管它的树姿优美,花色艳丽,花期长达数月,被誉为“百日红”,但其在绘画领域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紫薇的花形复杂,难以在画作中完美呈现。这并非主要原因。我国的传统花鸟画,重在表现花卉的自然美,对于许多绘画高手来说,描绘紫薇并非难事。

那么,为人画家对紫薇画作的创作不感兴趣呢?这或许与紫薇的文化内涵有关。紫薇的名称高贵,不仅紫色被视为高贵之色,更因与“紫微”谐音而更显尊贵。“紫微”即古代天文学中的紫微垣,位于北天位置,被视为帝王居所的象征。自汉代起,人们常用紫微来比喻的帝王。早在东晋时期,紫薇花就与天上的紫微垣联系在一起,被视为高贵的象征。

文人画家多淡泊名利,追求超凡脱俗、洒脱的境界,对“官样花”自然不那么感兴趣。他们更倾向于描绘那些高洁、隐逸之花。即使画紫薇花,也常作为其他花卉的映衬。如清代画家石涛的《荷花紫薇图》,以荷花为主,紫薇作为映衬,表现出文人画家的审美。

宋代花鸟画中的紫薇更是凤毛麟角。在《宋元集绘册》中,有一幅卫升款的《写生紫薇》颇为引人注目。画家将紫薇的花、叶描绘得细致入微,是一幅非常逼真的写生作品。与后来的文人画紫薇作品风格相比,这种工笔重彩的紫薇绘画作品依然不多见。

文人画家对紫薇花不感兴趣的原因可能与其文化内涵有关。他们更注重表现花卉的内在精神和自然美,而非追求形似和富贵荣华。我们在欣赏紫薇花的美丽时,也应理解其文化内涵和文人画家的艺术追求。文、图/钟葵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