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香如屑》:仙侠剧的失误与反思
随着大IP加持和流量明星的默默开播,《沉香如屑》这部仙侠剧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拥有诸多优势,该剧却因“难看”而频登热搜。所谓难看,是观众最直观的感受,剧情老套、人物单薄、特效浮夸等都是观众吐槽的焦点。细究之下,这些问题的根源或许在于该剧缺少了核心的“仙侠味”。
仙侠剧作为一种类型的嫁接,是神/仙怪剧和武侠剧的融合。它以“仙”为手段,以“侠”为目的,展现了一种想象力的融合。对于电视剧而言,其作为一种类型的本质特色就体现在其“仙侠味”上。成功的电视剧往往能把握住仙侠内核,如《花千骨》、《宸汐缘》等。
“仙”代表了传统文化世、脱离人间烟火的期望,而“侠”则代表了积极入世、行走江湖快意恩仇的期许。二者通过电视剧的呈现,实现了用普通人所不具备的能力达成具有普遍性理想的想象。对于仙侠剧而言,应该用“仙”的手段达成“侠”的目的。只有在这一层面上进行把握并深耕,才能切中观众的情感结构,形成情感上的同频共振。
《沉香如屑》作为一部仙侠剧,却没有很好地把握这一主核。无论是在故事还是人物上,都无法满足观众的显在或潜在的认知与感受。类型剧的创新与突破一直是件困难的事,而《沉香如屑》在承继仙侠剧固有的套路时过于直白和相似,缺乏创作诚意。在创新方面丢失了仙侠剧最为重要的“仙侠味”这一核心。
该剧将“仙”剧处理成“人”剧,无论是在生活还是情感上,都过于强调人间对比实物,使得“仙气”全无。人物关系和故事架构也背离了“仙侠味”,缺乏等级与秩序的基础,使得整个剧存在的根源消失。电视剧的精神内核偏离了“仙侠味”,主角的侠义精神是外赋和强加的,这使得整个电视剧的立意和价值在基础上就薄弱且偏离。
从未来趋势来看,大IP与流量明星的结合依然会是趋势,但对既有类型的精华的汲取和适应市场对某些类型元素的改动和调整也会是必然的动作。对于仙侠剧的生产创作而言,必须首先要把握类型电视剧的内核及其要求,尊重观众审美和文化进行创作。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让电视剧获得成功。
《沉香如屑》作为一部仙侠剧未能成功吸引观众的原因在于其未能准确把握仙侠剧的内核及其要求。在创作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呈现,尊重观众的审美和文化背景进行创作。同时也要注意在继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和期待。(作者为上海社科院影视文化与视听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