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解读】
自古以来,文学与西方文学都与高山有着深厚的联系。在古代诗歌中,以高山为主题的传世佳作频现,如杜甫的《望岳》、王维的《鹿柴》等,都抒发了不同的情感,蕴丰富的哲理和智慧。而在西方,诸如威廉·华兹华斯、艾米莉·狄金森等文学家也曾书写或想象过各种形态的大山,表达其独特的诗歌诉求。
在比较东西方文豪的作品时,登山这一文学主题也屡见不鲜。杜甫的《登高》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作品,都生动地描绘了登山情景,表达了复杂的诗歌情感。而在英语诗歌中,登山主题成为常见文学题材的时间较晚,但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随着英国浪漫诗人的崛起,登山主题逐渐进入诗歌文本。
根据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英语与创意写作学院教授赛门·班布里奇的新书《登山与英国浪漫》所述,登山在19世纪的英国成为一项大众娱乐休闲活动,几乎所有经典的英国浪漫诗人都对此新兴运动充满热情。诸如威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等人都将登山活动纳入自己的作品,使其成为文学意象。
华兹华斯出生于英国湖区的小镇考克茅斯,他在格拉姆斯米尔湖畔度过了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并称呼自己为“大山的孩子”。他的长诗《序曲》中详细记录了自己的登山经历,包括对登山和赫尔维林峰的征服。对他来说,登山活动不再仅仅是一种休闲娱乐,更是在某种程度上寄托了他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试图革新诗歌创作、找寻新的诗歌形式的尝试。与此柯勒律治也身居英国的湖区之中,凭借四肢的颤抖涉足名山险峰。在陡崖和湖泊的包抄中以及自然的磨难里收获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升华与愉悦。他们二人的作品深刻地影响了后续的一批英国浪漫作家如沃尔特·斯科特等。他们中的一些积极参与到登山活动中,在自然的美丽景色中寻找生命和宇宙的灵感;而另一些则试图通过创作塑造擅长挑战高峰的“登山健将”形象。如诗人雪莱的作品《勃朗峰》与《尤根尼恩群山杂咏》,前者描述了勃朗峰的不可征服之处并突出攀登过程中的眩晕体验;后者则在登顶时表达出宇宙迈入新纪元的启示之意。雪莱对高山的描绘充满崇敬与神秘感。他认为高山的攀登不仅是对于未知事物的挑战更是改造社会和世界的意志体现。而像济慈这样的伦敦人虽然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并未长时间居住在群山起伏的区域但他对于高山和登山运动的情感依旧独特且深刻。济慈试图通过登山活动拓展自己的诗歌创作疆界消除偏见走出书本并在领略自然美景和经历困难后孕育出一系列传世之作。除了男性作家以外一些女性作家如安·拉德克利芙、多萝西·华兹华斯等人也充满热情地参与到登山活动中并且在她们的日记和作品中记录下了对于高山和登山活动的感受、看法和想象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登山的热情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到了现代秋高气爽之时我们也不妨穿上登山靴拿上登山杖进入山林沿着山路不断向上攀登领略自然的壮丽唯美感受自然和人类之间微妙的关联享受登顶后的喜悦和眺望远方的奖赏静下心来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展望未来并许下自己的愿望和畅想自己的抱负。(
)这篇文章对于我们理解东西方文学中的登山主题以及英国浪漫诗人与登山活动的紧密联系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同时也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妨走进自然去体验登山的乐趣和自然之美寻找人生的新视角和新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