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在周末闲暇之余,从重庆主城一路向南,来到了南岸区的龙门浩老街,展开了一场迷人的城市漫步。清晨的雾色如细纱般笼罩着长江,随着轻轨“上新街”的报站声,作者踏入了这座历史悠久的街区。
出站后,穿过一条几十米长的小道,视野豁然开朗。这座依山而建的百年老街,宛如一位刚刚苏醒的老者,青砖黛瓦间流淌着岁月的痕迹。在春日里焕发出新绿的光泽,让人不禁留连忘返。
随着行人的指引,作者登上了老街的制高点——揽月台。全玻璃观景台悬空而建,眼下是浩荡长江,对岸的摩天楼群倒映在江面上,东水门大桥如橘色长虹横跨。在这里,不少游客驻足打卡,记录下这科幻电影般的场景。而远处,湖广会馆的飞檐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与朝天门来福士的玻璃幕墙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奇妙的画面。
走过福门,作者看到一位穿着布衣的孃孃在售卖手工糍粑。她揭开竹蒸笼,热气升腾,糯香四溢。她的自创广告词“过福门,吃福糕,今年运势更是高!”让这个小摊位散发出满满的仪式感。门外,孩童们放风筝的欢声笑语回荡在江边。
沿街而下,作者来到了城市记忆馆。在这里,一组老照片让作者停下了脚步。照片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的龙门浩码头,挑夫们扛着山货蹚过江水,渔网在木栈道上晾晒。馆内展出的铜秤、煤油灯与搪瓷缸等物品,与馆外的咖啡店、文创市集的现代氛围形成鲜明对比。一位老者手持老重庆地图,向年轻人讲述着这里的历史故事。仿佛穿越时空,作者仿佛能触旧时光的肌理。
走进一处木质建筑——拾己书局,背倚南山、面朝长美景让人陶醉。在这里,作者与友人临窗而坐,翻开书籍,享受着从江上拂来的清风。原木书架间点缀着由龙门浩老照片制成的书签。阳光透过窗棂格栅,在书脊上投下细碎光斑。透过窗户,远处的长江索道正载着满厢春光缓缓划过江岸。
跨过龙门书院的后院,一棵黄桷树根系遒劲,如苍龙般嵌入石壁。石隙间渗出的山泉水叮咚成韵。几名学生正在描摹这“树石共生”的奇景,墨色点染出的不仅是山石肌理,更是自然与人文的交织。提示牌上写着“本区域植物群落经生态修复形成”,凝结了城市建设者的匠心。
当太阳西斜时,作者在一家老茶肆偶遇遛鸟归来的周老。他手中的竹笼里,画眉鸟正啄食新采的嫩芽。周老指着身后的传统屋檐介绍道:“我们修房时都特意留了燕巢口。”夕阳下数十只雨燕穿梭飞舞仿佛与老街共舞。老街亮起暖的街灯依山而上更显青砖石瓦的温润让人流连忘返在这迷人的夜色中。最后作者乘上长江索道俯瞰夜色中的龙门浩老街江水奔流每朵浪花都闪烁着别样的星光龙门浩老街的夜晚别有一番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