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Monte Beauchamp分享了他的影响力如何成就了恶魔形象坎卜斯在的流行。
摄影 / David W. Cerny,REUTERS
如果你还未听闻坎卜斯(Krampus),那你可能已经与潮流脱节了。坎卜斯源自奥地利民间传说,是半人半羊的恶魔形象,对于不听话的孩子,他会惩罚、,甚至把他们拖进自己的巢穴或地狱。这个与圣诞老人截然相反的角色已经在掀起一股热潮。
尽管坎卜斯之前在并不广为人知,但现在他却成为了公众焦点,这背后有艺术导演、平面设计师以及坎卜斯专家Monte Beauchamp的功劳。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Beauchamp被带入坎卜斯明信片的世界,并在自己的杂志和画册中大力推广。第一本画册出版后,他接到了来自各方的合作邀请,开启了与坎卜斯相关的展览策划之路。与此Beauchamp的朋友在洛杉矶了一个坎卜斯戏剧,从此事情开始加速发展。
那么,坎卜斯究竟从何而来呢?除了奥地利,坎卜斯在德国某些地方也很出名,而在其他地方则信奉Belsnickle和Knecht Ruprecht等角色。这些传说人物都可以追溯到过去的异庆祝活动。古时候,人们会在一年中最长的夜晚——即12月22日进行庆祝活动,后来这一习惯被教沿袭,形成了如今的圣诞节。传说中,这些角色与圣尼古拉斯一样,会在这一天对孩子们进行审判,对于那些不听话的孩子,他们的惩罚要比只会在圣诞袜里塞煤渣的圣诞老人严厉得多。
随着圣诞节的演变,开始流行扮成坎卜斯到酒吧游荡等活动。但早在这些活动之前,给成年人的明信片就已经把坎卜斯描绘成了一种媚俗或反讽的形象。Beauchamp认为,生产这些贺卡可能是公司为了提升销量而采取的策略。如今在奥地利和德国的部分地区,人们仍会在坎卜斯之夜(这一节日的传统举办时间是每年的12月5日)装扮成坎卜斯的样子进行庆祝活动。类似的活动与的主要坎卜斯庆祝活动相似,但讽刺的是,的圣诞节逐渐转变为给孩子们送礼物的节日。贝洛克奖提名作品《圣诞节之战》的作者Stephen Nissenbaum指出圣诞节习俗在不断地演变中融入了新的元素。早期的圣诞节庆祝活动包括穿着特别的服装去并问主人要酒等行为,这些传统在现今的“不给糖就捣蛋”活动中仍有所体现。不同节假日的交叉影响使得节日氛围更加丰富多彩,如坎卜斯之夜就被看作是万圣节和圣诞节之间的独特节日。随着圣诞节的变迁,我们可以预见有一天坎卜斯也会成为广泛接受的流物——那时新潮酷炫的人群可能会对它失去兴趣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关于坎卜斯的剧情片等都表明其人气已经攀升至新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