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在街头看到有孩子因为一些小事哭闹不止,家长显得束手无策,通常采取的应对方式要么是强行安抚,要么是直接训斥。无论是哪种,往往都是急于让孩子停止哭声,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情绪处理。同样的,我们也经常看到情侣间因为沟通不畅而争吵,情绪愈发激烈,最终闹得不欢而散。这种情况在家庭生活中并不罕见,各种矛盾冲突、未能表达的情感,以及彼此之间的隔阂,常常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归根结底,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往往缺乏正确表达情绪的能力。
我发现很多人虽然渴望控制情绪,想要理性面对情绪问题,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因为当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交织在一起时,往往让人难以找到出口,这时候该如何应对呢?不需要寻找外界的救星,也无需依赖某些万能的解决办法,只要我们能做到给情绪命名、表达情感,就能有效化解情绪带来的冲击。想象一下,如果面对一个愤怒的小怪兽,我们能够温和地说:“你是因为觉得没有地方住而生气吗?你是不是因为没被理解而觉得委屈?” 也许它就不会再发脾气,而是情绪平复,坐下来低声哭泣了。
那么,如何帮助这个“小怪兽”呢?第一步就是学会认识情绪。要处理情绪,首先必须意识到它的存在,并给它贴上标签,才能逐步掌控。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外在的,另一个则是内在的。外在的世界我们都很熟悉,它包含了我们看到的万物,如天空中的星星、地上的大树、宽阔的大海,甚至是身边的房屋、街道、汽车和书籍。而内在的世界则更为复杂,我们需要了解各种各样的情感,比如愉悦、愤怒、恐惧、悲伤、孤独等等,甚至是焦虑、嫉妒、愉快、紧张等更细微的情绪。每一种情绪都值得我们去认识和感知,它们是我们内在世界的一部分。
拿刚才那个例子来说,如何帮助小怪兽认识和表达它的情绪呢?要把它引导到一个相对安全、可控的环境,让它可以自由地体验和表达各种情绪。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给予它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它自然地经历和过渡。我们还要帮助小怪兽给自己的情绪命名,就像告诉它:“这是你的尾巴。”“这是你的鳍。”“这是你坚硬的甲壳。”“这是你身旁的房屋。”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不仅帮助它认识自己的情绪,还能帮助它更清楚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对小怪兽说:“你看起来很生气。”、“你现在感到愤怒了。”、“你是不是有些委屈?”、“你现在看上去很高兴。”这些话语帮助怪兽认识自己内心的状态,同时也让它学会了如何表达情绪。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在为情绪命名的也在自己如何去理解和接纳情绪。
这种方式其实叫做“情境配对”,即通过特定的语言和情境去帮助个体认识和处理情绪。情绪并不可怕,只有我们开始给它们贴上标签、命名它们,情绪才不再是我们无法应对的怪兽。你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这些情感,并且通过不断练习,来增强对情绪的感知能力和处理技巧。
提升情绪感知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不断地训练和积累。情绪不是我们需要回避的东西,而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理解的生命经验。只有通过认识和理解,情绪才会不再是我们无法驾驭的怪兽,而是成为我们与内心对话的一部分。
情绪就像天气一样,虽然瞬息万变,但通过不断的观察与了解,我们会发现它们并不难以应对。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这些情绪时,我们就能真正地掌控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不再让外部的困扰轻易打破内心的平静。
在情绪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内心的“奥特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