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文化长河中,王羲之的威名可谓响彻云霄,他几乎成了书法艺术的代名词。假若没有他,书法史将黯淡无光。
实际上,王羲之的书法地位并非一蹴而就。尽管在魏晋时期他的名声已颇为显赫,但在从魏晋至梁武帝时期的这段时间里,王献之妍美风格的书风在书坛占主导地位,这导致大量王羲之的真迹并未得到足够的珍视与保存。
到了梁武帝时期,真正的艺术大师对书法的欣赏和推广让王羲之及“朴拙”书风的传承人占据了舞台。自此,特别是唐代,皇室对王羲之真迹的收集不遗余力。唐太宗时代,宫廷内府所藏的王羲之真迹多达三千余卷,其数量与质量皆堪称壮观。
在唐武则天的时代,对王羲之的追捧与收藏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许多地方为博皇室赏识,常进献王羲之的真迹。
公元697年,即武则天的二年里,一位名叫王方庆的人向皇室献上了一件重要的法帖。作为王羲之的后人,他所献的是一幅涵盖众多名家笔法的宝藏——包括王羲之本人的作品,还有他的父辈、祖辈至后人等28人的真迹十卷。
对这份作品的融会贯通对于领悟魏晋笔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这份珍贵的历史记录和感悟的机缘恰好发生在那一年——武则天的“万岁二年”,所以这份作品便被命名为《万岁帖》。
学习书法时,笔法一直是个值得琢磨的话题。对于古人来说,笔法是口口相传的秘技。而王氏家族的这份真迹集大成,尤其令人瞩目。而王方庆所献的这份包含28人、十卷的珍品更是如此。
武则天见此作品后大为赏识,命令宫廷内的能工巧匠和书法高手对之作仿制。
唐代有两种复制技术已经失传。其中,《万岁帖》采用的是国画中的丝毛技术——即“并行线拓”的方法进行仿制。这种仿制在纸张、笔触和旧旧如初的质感上与原作毫无二致。
据说仿制后的《万岁帖》连当时的顶级书法家也难以分辨其真伪。历史总是充满变数。后来此作在流转中似乎在王方庆手中遗失了(也有传闻归还给他的只是摹本)。
在宫廷内府所藏的《万岁帖》经过历史的风霜洗礼和两次火灾后,现今仅存八人十篇的墨迹。但即便如此,它仍是后人追寻魏晋笔法的最佳范本。在上个世纪被埋藏后重见天日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时,其估价高达两币。
至今,《万岁帖》被视为无价之宝。我们利用现代技术对这件王羲之及其家族的真迹进行了超高清扫描和电子复制,使得作品栩栩如生、清晰可见。想要拥有这份墨宝的惠友们,请点击下方购买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