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有时面对空白文档也会感到困惑和迷茫,尝试表达却发现自己的文字苍白无力,仿佛无法将内心的想法准确地呈现出来?
这其实是输入不够导致的。我们常说读写不分家,有输入才有输出,但输入并不等于输出。
我一直在阅读,从散文到小说,从新闻到杂志,再到实用类书籍,却发现自己的记忆力好像是一个筛子,读过的东西总是留不住。每次开始写作时,面对空白文档,我会陷入长时间的沉思,始终无法写下第一个字。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关键在于缺乏思考。输入只是第一步,中间还需要思考,最后才是输出。这就像游泳一样,站在岸上了解每一个游泳步骤并不足以学会游泳,必须下水实践才行。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目的性的输入、认真思考并有效输出呢?无论是读书还是读文章学习,都要带着目的性去阅读。在阅读之前,先明确自己的目的,解决什么问题?想获取哪些知识?建立这样的框架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漫无目的的阅读只是消遣而已,很容易忘记书中的内容。其次就是有效思考。读完书和文章后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所读进行思考,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时,可以拿起笔和纸记录下触动自己的点,列一个思考清单,多问为什么。思考不仅存在于我们的阅读之中,更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保持好奇心,多问为什么,探求事物的本质。罗永浩的“大杯、中杯、小杯”的段子引人发笑的我们更应该思考背后的逻辑和商家的考量。最后就是持续输出。输出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把看到的观点、知识复述一遍或者写下来。白居易每天作诗后会找老妇人读诗以检验自己的作品是否通俗易懂。我们也可以把看到的知识以录音的形式记录下来或者试着写读书笔记、书评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学明白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才能在写文章的时候灵活运用。这样坚持下去你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窄门”,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突破。
总的来说就是读完不是目的,吸收才是目的;学会思考并坚持输出才能让我们真正吸收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要进窄门不要进宽门宽门易进所以人多但必至窄门里人少方得永生。”让我们一起在写作的道路上共同成长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