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后的我
————
李佳慧 记于山东
时间如同潺潺流水,匆匆而过。十年后,我踏出了大学校门,来到了西北的某个偏远山区,开始了我的支教生涯。
原以为这里依旧是十年前的模样,一片荒凉。当我真正踏足此地时,我发现曾经的荒漠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岁月的洗礼,这片土地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绿洲如雨后的春笋般涌现,星星点点,生机盎然。
随着城市化的步伐,这里的少数也逐渐定居下来,与外界和谐共处。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成为了这里最美的风景线。
我顺利地安顿下来,开启了支教生活。眼前的孩子们对知识充满了渴望,让我坚定了自己在这里支教的决心。
初来乍到,我满腔热情,渴望为这里的学生们打开一扇通向更广阔世界的窗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尽管这里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教学设施也得到了改善,但与东部沿海城市的先进水平相比,这里的教育资源仍然相对匮乏。
一日午后,我在短暂的休息时刻试图小憩片刻。这里的阳光却与家乡截然不同。那阳光粗犷而炽烈,直射而下,仿佛在挑战我的意志。它似乎在嘲笑我的无能和我内心的动摇。
面对重重困难,我的信念开始动摇。我开始质疑自己为何会选择来到这里,是自讨苦吃还是一时冲动。我对讲台失去了兴趣,上课时也无精打采。孩子们似乎察觉到了我的情绪变化,课堂上的气氛变得异常安静。
第二天站在讲台上时,我惊讶地发现讲桌上摆满了孩子们的礼物:一封信、一块糖、一个小布袋……这些都是他们真挚的心意。我默默地看着这些礼物,不禁泪流满面。蹲来抱住自己时,一个小小的手轻轻拭去我的泪水。孩子们轻声地说:“老师别哭了。”这让我在人生的旅途中重新找回了方向。
我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深入了解少数的风俗文化,并将这些文化融入课堂之中。这让我更加熟悉这里的环境和。烈日之下我渐渐学会了适应和习惯。我教他们知识的同时也向他们学习少数的方言和文化。
十年后的我,将坚守在三尺讲台前为孩子们传授知识、点亮他们的人生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