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豆瓣两大娱乐向小组长时间受到明星粉丝的“封禁”呼声后,终于在某次管理调整后,满足了部分粉丝的愿望。
从10月6日至7日,拥有26万粉丝的“自由吃瓜基地”与拥有62万粉丝的“豆瓣鹅组”相继根据豆瓣小组的管理规定被暂时“雪藏”。这意味着,过去流量巨大的两大小组,如今成了组员们的私域空间。
其中,“鹅组”作为组员数量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小组,其地位不言而喻。早在其名为“八卦来了”时期,就已成为了全民吃瓜时代的核心八卦集散地。常年被爆料、长文、骂战所笼罩,因其激烈的画风常被豆瓣原住民戏称为“豆瓣智商盆地”。
鹅组规模的扩大也使其成为了粉圈的必争之地,一度有人在淘宝上以几十到上百元不等的价格售卖组内账号。
尽管多数明星粉丝盼望这样的娱乐小组能随着那些对自家爱豆的嘲讽中伤一起消失,但这些流量巨大的小组功能并不局限于简单的娱乐八卦。
以“鹅组”为例,虽然禁止发布与娱乐八卦无关的帖子,但在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组员们发表意见的热情如洪水般无法阻挡,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场。特别是以年轻女性为主的受众,经常在某些特定议题上形成有代表性的,成为当代互联网生态中的一面镜子。
作为一个豆瓣附属功能的小部分,鹅组早已是一个流量巨大、用户黏性高的公共论坛。
尽管人们对它的内容褒贬不一,但在如今的互联网上,这样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少。
随着鹅组和瓜组不再对外开放,那些以论坛为载体的公共空间或被压缩、或被遗弃。论坛二字在微博和朋友圈两大社交网络霸主面前,显得愈发过时。
论坛文化的没落让老网民唏嘘不已。曾经的论坛是互联网的和血脉,没有它们就没有21世纪第一个十年如火如荼的网络文化。
当新浪微博等新产品诞生后,开始了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并拉平了名人与普通人之间的鸿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而论坛巨头们却还在原地踏步,冗余的交互体验、无法迅速适配移动端、过度依赖广告位营收却影响用户体验的商业模式等问题逐渐显现。
论坛逐渐被新一代年轻网民抛在身后。如今,即便提到天涯、猫扑等老牌论坛,也很难再引起年轻人的兴趣。
在这个大趋势下,豆瓣小组等少数论坛的红火显得尤为突出。它们像是一块遗迹,见证了互联网上的一场场血雨腥风。几十万的网民在这个半公开的空间里交流、赞同、争论、等。但如今也难以逃脱与大众渐行渐远的命运。
公共论坛的衰落与个人化社交网络的崛起不仅仅是新旧产品的更替。在互联网上如何与人交流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混过论坛与玩微博的人能明显感受到,在这两种环境下“说话”,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机制和氛围。
在经典的论坛时代,人人都可以平等地发帖发言。但在如今的大V用户主导的社交网络环境下,普通网友的表达更容易受到粉丝的攻击。
如今的互联网场也变得更加割裂、孤岛化、人人自危。但即便如此,仍有这代互联网居民在公共论坛中寻找容身之地的本能。
这种对论坛式公共网络空间的需要或许就像海德公园的人们需要那个可以坦率交流的场所。虽然论坛时代逐渐落幕,但它所代表的沟通方式和交流环境也让人们心生向往。
尽管后论坛时代的沟通模式尚未被定论为好坏,但它也没有让正在亲历这个场的人停止对更友好交流环境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