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在其传世之作《逍遥游》中,提出了三个深邃的定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如何理解这三个概念呢?
有人将之简单理解为:忘记自我,不追求建功立业,不追求功名。这仅仅是表面的解读。
实质上,至人、神人、圣人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指遵循大道、拥有高尚品德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被赋予的称谓。其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指同一类人。
对于“至人无己”,并非真的忘记了自己。这里的“无我”是指与天地共享德行,与四时同序,与吉凶共福祸。至人如同和光同尘的存在,没有明确的“我”的界限。比如列子能御风而行,虽然表现出神通,但终究有一个“列子”的存在,说明他与风并未完全融合。真正的无己者,与风融为一体,来去自如,无需刻意御风。
“神人无功”,并非不求功业。而是指在恰当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就如同春天的细雨润物无声。春雨的到来并非为了彰显自己的功劳,而是在这个季节自然发生的。这并非春雨自己能强求的,而是自然造化的神功。神人只是顺应自然的需要行动,因此无功之可言。
而“圣人无名”,也非不求名气。这里的“名”除了名声、名字的意义外,还包认识、探索、描述的动词含义。圣人如同与万物一体的存在,内心与一切相通。然而在日常生活里,他们依然与常人无异。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圣人被褐怀玉”,意味着圣人的外在朴素与其内在的纯洁相映成趣。
古人们说:圣人立言、立德、立功。这是因为圣人的言论成为经典,品德如日月般照亮世间,功绩泽被苍生。这些并非圣人的自我标榜,而是天地大道的体现。圣人的言论不问自显,德行自然流露,功绩自然成就。
“至人无己”是与万物一体同化,“神人无功”是顺应四时之序,“圣人无名”则是与天地同呼吸共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