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渴望拥有一个如“贾维斯”般的智能助手。
虽然贾维斯已经退出漫威电影多年,但我们仍能回想起钢铁侠战衣中无所不能的AI助手。它独特的幽默、优雅的语调,以及非常靠谱的人设,赢得了无数科幻迷的喜爱。
对贾维斯的追求热忱无以言表。我们看到过贾维斯版本的电脑桌面程序,贾维斯模样的手机UI,以及以贾维斯命名的AI算法。设计师和极客们绞尽脑汁,想尽办法来“复活”属于自己的贾维斯。
真正的贾维斯不仅仅是界面逼真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那种与朋友一样的沟通与陪伴。这是一种本质的追求,也是技术的终极目标。
假如有一种技术能在“本质”上寻找贾维斯,那一定是语音助手。
我们身处在一个科技的时代,可能平时不太注意某种技术的发展。但一旦回过头来看,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某项技术竟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手机中的语音助手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回想语音助手的成长历程,我们在人性化交互、应用能力拓展以及功能集成上的体验都在逐步逼近“贾维斯”这个目标。
今天,就让我们来简述一段关于“寻找贾维斯”的历史。
语音助手的初长成
大家都知道,最初的语音助手是苹果推出的Siri。
在Siri刚刚问世的时候,它像一位江湖侠客,叱咤风云。甚至在《生活大》中都有一集是拉杰什和Siri的恋爱故事。
技术是有其阶段性的。就像经典的老爷车,虽然曾是时代的象征,但无法适应21世纪的交通要求。早期的Siri体验虽然初级,但开启了语音助手的序幕。
从Siri开始,语音助手完成了云端部署,使得大量的对应模板得以存储和实时更新,从而让语音服务成为可能。
早期的语音助手完全是模板化的。你必须准确说出问题,Siri才能准确识别并找出答案。这个时期的语音助手就像是一个只会回答固定问题的机器人。
AI的到来
随着AI的加入,语音助手开始呈现语义理解、多轮对话、声音合成等能力。这个时期的代表是谷歌的Google Assistant和微软的小冰。
AI使得语音助手从模板化问答中解脱出来,开始理解用户的意图和需求。比如,当你说要打电话或查询某些信息时,语音助手基本都能理解并执行。
这还远远不够。用户发现语音助手的功能还是太有限。大多停留在打电话、发短信、整理日程表等边缘应用上。
移动AI的觉醒
随着终端AI处理能力的增强,语音助手的进化出现了更多可能性。它们开始融合进各种APP中,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例如,华为的小艺在EMUI 9.1版本中进行了大幅升级。它不仅能听、能说,还能看。通过多模态融合交互,小艺可以识别花草、汽车、食物卡路里等。它甚至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穿透APP来服务你,如自动扫码支付、微信里的一键通话等。
学习和定义的可能性
小艺还具备学习和定义的能力。用户可以自定义各种操作组合成同一个语音命令。比如你可以对小艺说“劳资下班了!”小艺就会自动进行你设定的操作,包括打开导航、播放音乐、发送微信等。
从语音助手诞生时的套模板,到AI的入场,再到手机软硬一体化的智能折叠时代,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通之处。
智能技术的复杂性、产品融合度的强化以及交互的人性化是打造出更像贾维斯的语音助手的三大要素。
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品的不断优化,我们离那个像朋友一样的智能助手贾维斯会越来越近。
最终,所有努力都将抵达那个神奇的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