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年我们与虫共度的时光——蜗牛的故事》
开篇须言明,我所记述的并非昆虫的世界,而是小时候与伙伴们共同探索的小生物宇宙。在这其中,我们把一切小型动物都亲切地称为“虫子”,无论是蚯蚓、蚂蚥,还是本文的主角——蜗牛。
在此系列中,我特别将蜗牛置于篇章之首,原因在于这种腹足纲的软体动物给人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过无害”。对于年幼的我们而言,蜗牛不仅易于捕捉,而且大人们也放心让我们玩耍,无需过多担忧其可能带来的风险。犹记我曾写过的“蛐蛐儿”,虽然同样不会伤害小朋友,但带回家中确实有时会“扰人清梦”。
北京流传着一首关于蜗牛的古老歌谣:“水牛儿,水牛儿,先出那犄角后出头。你爹,给你买来烧羊肉……”。在我们那一代,真的曾以为唱起这首歌谣,蜗牛便会从壳中现身。围在一起唱歌的几位小伙伴中,蜗牛却始终未曾从壳中探出。
记得我三岁那年,去外婆家玩耍。大人们忙于事务,便提议“捉蜗牛”来打发我的时光。在后海一带的平房区域,蜗牛众多。初次捉蜗牛的我,对装进罐头瓶里的那些带有棕色花纹的硬壳生物并不理解其乐趣所在,但因无聊与蜗牛的丰富数量,不久便收获十几只。
当我姨教我浇水到罐头瓶里会让蜗牛出壳时,这些小家伙的吸引力突然大增。只需保证水覆盖蜗牛壳的高度,无需太多,它们便会从壳中爬出。这对孩子来说,就像见证了一种神奇的魔法。后来无法唱歌唤出蜗牛时,我便采用“浇水”的方式。
小时候的我主要生活在北京的西城区,常见的蜗牛是“条华蜗牛”。若偶尔遇到一只灰巴蜗牛,就如同发现了稀有的珍宝。回忆起第一次看到别人手中的灰巴蜗牛,我充满了羡慕。
听说现在有些小学采用“饲养蜗牛”的方式让孩子们亲近自然,我回想自己的童年,养蜗牛的最大难题是缺乏合适的饲养箱。不盖盖子的瓶子,蜗牛会爬得家中无处不在;盖上盖子的,又常常因被遗忘而导致蜗牛不知所踪。甚至有一次,因瓶子里装满水再盖上盖子,导致蜗牛不幸淹死。
至今我仍不清楚,为何蜗牛遇水便会钻出,是因为环境变潮?还是变得不透气?当时的我们除了用水泡之外,还发现了一个方法:摩擦蜗牛壳。快速摩擦时,蜗牛便会出壳,或许是因为热吧,令人不禁好奇。
如今我住的房子在四楼,每到夏季下雨时,常有条华蜗牛爬到我家的玻璃窗外。我钦佩这些小生命,它们是如何背着重重的壳爬到这么高的地方?而且,它们是否知道自己爬得太高,可能再也无法回归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