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闺蜜遭遇了一件令她心惊肉跳的事情——她的儿子然然离家出走了。这段日子,整个家庭都陷入了紧张和焦虑之中。经过一番曲折,孩子终于被找到了。经过深入了解,我们得知了孩子出走的背后原因,竟是因父母过于强加的意愿。
然然是高一的学生,他热爱文学,对文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他选择了文科。他的父母却并不支持他的选择。他们认为理科能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和就业机会,所以坚持要他改选理科。尽管小然多次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立场,父母还是采取了强硬的态度,甚至联系了班来为孩子做出决定。这种做法让小然深感困扰和压抑,于是选择离开家。
这件事件让闺蜜深受警醒,她与丈夫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认识到了“己所欲,强施于人”的错误。我们常听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也都能够理解并遵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容易犯另一个错误——以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别人。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以“为你好”的名义,去别人接受我们认为好的事物。特别是对待孩子、爱人以及我们关心的人,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他们,并希望他们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
尽管我们的初衷是好的,但往往却会因为过于而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因为“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我们的想法或行为可能只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很多时候,我们的意见可能就像是在别人碗里的一样难以被接受。比如你珍视如命的东西,别人可能并不喜欢;你视为人生信条的观念,也不一定适用于他人;同样地,父母认为适合孩子的路,也未必就一定适合孩子走。
在人与人的相处中,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分寸感。周国平曾说: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尊重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易中天在教育女儿选择专业时,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她如何自己做出选择。他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和“三维坐标体系”,都是为了引导女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做出选择。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少走弯路。“弯路”也是成长的一部分。父母应该将“己所欲”转化为“他想要”,通过引导和示范,让孩子产生兴趣并主动参与其中。这样,孩子才能在自己的轨迹上越变越好。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与其费力不讨好地改变别人,不如先做好自己。我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从小帮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和对诗词的喜爱,其实并不需要刻意强求。我和丈夫平时的阅读习惯和对读书重要性的理解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我从小朗诵诗词的习惯也让孩子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都说明了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远大于刻意的教育。
在教育孩子时,“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这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箴言,更是对我们每个人的启示。一个真正成熟智慧的人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也不会去控制别人的生活他们会尊重他人的天性让他在属于自己的轨迹上自由发展。这是一种高级的修养和通透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