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原因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原因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这似乎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常态。我曾听闻一位女性朋友,她性格独立且内心强大,但曾在二十多岁时,曾深陷于与前任的纠缠中,低姿态地寻求复合。她坦言,那是她唯一一次如此卑微地乞求爱情。后来她领悟到,越卑微,越被忽视;真正的自尊与爱情并不仅仅源于不断的乞求。

当我应允同事的请求,帮助他完成这篇关于“讨好”心理的文章时,我思考着,我是否也在无形中形成了讨好的习惯?虽然我不愿拒绝同事的请求,但内心深处其实并不想参与。如今,这份应允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已经充满了我的思维空间。我在问自己,为什么我答应了这样的请求?即便不答应,我和同事之间的友谊并不会因此破裂;明天我还有早间的工作任务,此刻的我多么希望能早点入睡。我为何总是将工作拖延至深夜?为何不能合理安排时间?这些质疑如同尖锐的箭矢,不断自我攻击。

“症”这一心理现象并不陌生,它通常与人们的“讨好型人格”相联系。这种心理状态指的是一种不自觉地想要满足他人需求、他人的倾向。正如心理咨询师哈丽雅特·布莱克在她的著作《症》中所描述的那样,“症”往往受到“好人情结”的影响。书中列举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症状条目。

在很多人看来,他人是极其重要的,他们极力避免冲突的发生;他们常常过度付出,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他人;他们更倾向于接受消极情感,而非表达对他人的不满。这种心理状态往往源于一种信念:好人会得到他人的认可、喜爱和友善。

这种心理状态并不健康。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好人”,都应该意识到敏感并不是弱点,而是触发“好人情结”的开关。尽管敏感是天性的一部分,但过度的敏感可能导致人们在人际关系中失去平衡。治愈“症”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慷慨的天性或帮助他人的愿望,而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不再一味地讨好他人。

对于“症”的根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它源于自卑感,认为自己的想法幼稚或微不足道;也有人认为它是极度自我的体现,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而是反映了“”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

解决“症”的关键在于学会爱自己。这并不意味着自私自利,而是要关注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一个简单的方法是重新分配注意力,当你想为别人做事时,先考虑如何为自己做同样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注意力会得到一定的均分。

爱自己只是初级阶段,更高阶的是爱这个世界。这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和实践。无论是阅读书籍、烹饪美食还是与他人交流,我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如何去爱这个世界。当我们学会真正地爱自己和这个世界时,我们便能摆脱“讨好”的束缚,活出真实的自己。

面对讨好与不讨好的话题,或许没有一种通用的解决方法。但重要的是要学会倾听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症”的阴影,找到真正的自我。

记得这样一句话:当你学会爱自己时,你也会更好地去爱这个世界。

“讨好”并非生活的全部。面对它时,我们应该勇敢地反思和改变自己。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爱自己。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原因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