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坚信的声音中
潜藏着通向心灵的秘密路径
——节选自《为文有时》
大家好,欢迎来到“丰收朗读者”,我是刘君。这是一个由大众日报客户端推出的音频节目,旨在探索文字的无穷魅力。
让我们一同感受张岱笔下的《湖心亭看雪》之景。
雾气弥漫,天与云、山与水,浑然一体。湖上的影子,唯见长堤微痕,湖心亭一点,以及余舟一芥、舟中人物两三粒而已。文字如微风,缕缕拂面而来。雾中观湖,如同观察世间百态,模糊的景象能让我们暂时远离纷扰。
这就是文字之美,既有内容的丰富,也有形式的精妙。
对于读书人而言,他们常说读书的乐趣。不读书时,心灵中仿佛会长出荒草。虽然这仅仅是一种文学的比喻,但它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读书与心灵的关系。
如今,读书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从纸质书籍到,我们总能轻易找到想读的书籍。古时的读书人若能穿越到现代,定会惊叹于今日的便利。
记得赫尔曼·黑塞曾分享过他最美好的阅读经历——在炎热的七月夜晚,再次翻阅《田野之花》。
接下来,请让我们聆听燕的《八卦学术化》。
八卦学术化
近日有何新鲜事?
无。
那关于八卦的消息呢?
也未见。
难道连一点流言蜚语也没有吗?!
聊及此处,三位女士不禁开怀大笑。她们的言谈举止,仿佛在告诉我们,她们的生活平静而无聊,渴望寻找一丝刺激和乐趣。
就在这时,网络上出现了一篇关于易中天对文化人分类的帖子。帖子中狠批了所谓的“文人”,使得这三位女士再次引起话题的兴趣。
易中天将文化人分为士人、学人、诗人、文人四类,每类人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然而对于文人,他却直言不讳地指出其不足之处:只有花腔而无学养、只有欲望而无理想、只有风向而无。这引发了社会的热议。
实际上,对文人的贬斥并非易中天首创。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文人的评价总是充满了争议和矛盾。如“文人无行”否定了其品质,“文人相轻”否定了其团队关系。从气息的不堪和生命力衰败的角度来看待文人形象更是屡见不鲜。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对文化人的期望往往过高。文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行为和言论时常被置于聚光灯下接受审视和评价。蒋勋在《忘言书》中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如果知识分子或读书人沉迷于互相的嫉妒、争斗和口角是非中,那么整个的昂扬精神都会受到腐蚀。
而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在世界文学史上得到印证。不论是欧洲的文人争斗还是法国文坛的相互与嫉妒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尽管这些看似“八卦”的内容似乎只会让人们更加轻松消遣甚至看客的心态但是仍然应该保持理性和审视的态度来面对这些问题。
当深入思我们应该学会对文化人进行分类和评价看到他们中的优秀者追求理想坚守的典范同时也应该看到那些只追求表面风光而缺乏学养和理想的人的存在。
感谢您收听今天的“丰收朗读者”。我是刘君,如果您有喜欢的书籍或文章请与我分享让我们一起感受文字的力量。
策划:宋弢
朗读者:刘君
制作:陈辉
